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欣赏大图高清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
他创立的“颜体”一直被人们使用至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希望大家能喜欢!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欣赏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1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2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3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4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5
颜真卿的书学境界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
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
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
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
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
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
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
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
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
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
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
成阶段。
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
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
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
这
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
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758)、《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鲜于氏离堆记》(762)、《磨灭记》(762)、《颜允南碑》(762)、《韦缜碑》(763)、《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颜秘
监碑铭》(765)、《颜乔卿碑》(769)、“逍遥楼”三字(770)、《殷践猷碑》(770)、《张景倩碑》(770)、《元子哲遗爱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山仙坛记》(771)、《小字麻姑山仙坛记》(771)、《大唐中兴碑》(771)、《颜含大宗碑》(771)、《宋广平碑》(772)、《重建颜含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等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
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
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
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
可
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
笔画
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
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
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
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
其
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
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
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
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
面形象示人。
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
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
从成熟中加以神
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
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772)、《干禄字书》(774)、《竹山堂联句》(774)、《妙喜寺碑》(774)、
《颜杲卿碑》(774)、《李玄靖碑》(777)、《颜勤礼碑》(779)、《马璘碑》(779)、《颜家庙碑》(780)、《颜氏告身》(780)、《奉命帖》(784)、《移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