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比大小 2课时买菜 1课时比身高 2课时歌手大赛 2课时练习一 2课时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小数的意义(一)(总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2—3页小数的意义(一)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本节教材继续以元、角、分为模型,层层递进的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但对于小数的意义及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还不了解,对小数的认识仅建立在对元、角、分的认识基础上,与生活联系较少。
教学目标: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人民币(教学用)、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一)1、1.11元是1元1角1分。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2、101可以表示为0.1 103可以表示为0.31001可以表示为0.01 10023可以表示为0.23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二)(总第 2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4—5页小数的意义(二)教材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借助分数直观图,即面积模型初步体会了小数与十进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教科书创设了长度和质量两个测量活动情境,主要是借助测量活动中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成较大的度量单位,体会小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两个单位也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轻松,不过要注意质量单位的转化。
教学目标:1、结合测量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
2、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探索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把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
教学准备:刻度尺、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二)36厘米=0.36米 12克=0.012克 500克=0.5千克把长度、质量抢救无效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时,先把较小的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现写成小数,并在后面加上要写成的较大单位的名称。
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三)(总第 3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6—8页小数的意义(三)教材分析:本节重点是通过拓展整数数位顺序表的途径理解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基本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表,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与千分位等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与数字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在数位顺序表上认识小数点所起的指示个位位置的作用,数位的计数单位;第三个问题是解释两个相信小数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等复名数单位和单名数单位之间的转换能基本掌握,对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识,再次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计数器、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2 2 . 2 2 2表示2个0.001表示2个一表示2个0.01表示2个十表示2个0.1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练习(总第4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2—8页小数的意义补充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部分的各数位名称及意义,熟练地读、写小数。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重点:熟练地读、写小数;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练习题。
比大小(总第5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9-10页比大小教材分析:教材以运动会跳高和跳远比赛的情境为载体,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直观模型和小数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三个问题是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方法。
三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又都围绕着小数的意义,其中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基础。
学生分析:数的大小比较是数的认识的基本问题,本节课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而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较感兴趣,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兴。
2、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比大小整数-----比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小数-----比较整数部分,相同时,比较小数部分。
先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再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练习(总第6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买菜(总第7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1、12页教材分析:学生已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位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估计所需钱数;第二个问题是运用已学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计算所需钱数;第三个问题是总结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通过三个问题的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也较轻松。
学情分析: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如元、角、分的现实背景中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对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方法已掌握,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位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较易掌握。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板书设计:买菜1.25 3.66+ 2.41 - 1.253.66 2.4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教学反思:比身高(总第8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3、14页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教材选取了一组数据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索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样品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有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做好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即可。
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媒体说明:板书设计:比身高鹿妈妈高多少米?小黑高多少米?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2.4+1.7=4.1(米) 2.4-0.8=1.6(米) 6.0-2.4=3.6(米)2.4 2.4 6.0+ 1.7 - 0.8 -2.44.1 1.6 3.6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没有数,可以把哪一位上看作0来计算,计算时按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果还是小数,一般要去掉末尾的0。
教学反思:比身高练习(总第9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5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歌手大赛(总第10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6、17页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它是以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学习的。
教科书呈现了歌手大赛的情境,并安排了三个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不同方法估算谁的总分高;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计算高出的分数进而引出并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个问题是拓展解读不同的算法。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法则,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