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复习主线: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奠定的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重点章节: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第四章网络媒体第七章网络广告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第十章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补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报道写作第一章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1、信息的七种主要特征(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了解五次信息革命的内容。
见P32、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
了解信息社会表现的特征,见p83、现代通信手段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
(见p12,填空题)4、199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
第二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哪四代,各有什么特征?(见P21—23,简答题)2、计算机网络由哪三部分组成?(见p25,填空题)3、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见p26,填空题)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七层。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结构。
4、计算机网络在信息交流中的特征:开放性、数字化、交互性(填空题)5、TCP/IP 指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6、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维网”“环球网”“web网”“3w网”。
WWW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Markup Language)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为基础。
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7、1990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向互联网信息中心登记注册了我国的最高域名cn8、互联网的基本功能:通信功能、信息检索功能、信息提供功能互联网的基本服务:电子邮件、Usenet、网上论坛、网络聊天9、与传统邮件相比较,电子邮件有哪些明显优势?见p40 ,简答题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1、网络传播的概念,见p48互联网(Internet,即Interconnected Networks的缩略,又译为因特网,台湾译为网际网路。
)是全球性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Transim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把数以万计的Computernetzwerken相互联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实,网络传播不仅整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传统的“传播类型”(Type of Commnication)的界限,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multi-faceted mass medium)。
2、如何理解: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见p50—p53根据Morrill Morris和Christine Ogan的分析,网络传播至少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输(one-to-on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电子邮件。
2.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输(many-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新闻讨论组(Newsgroup)、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和电子论坛(eForum)等。
3.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数人的同步传播(one-to-one, one-to-few,one-to-man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多人用户游戏、在线聊天室等。
4.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many-to-one, 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主要指信息接收者在网络上寻求信息的活动,如网页和远程通信等(telecommunication)。
这样,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四个层级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界限,或者说使之消失或整合。
其实,更宽泛地界定,互联网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传播媒介,而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为信息交流提供平台,为未来的知识经济构筑基础结构。
3、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见p54—p60。
理解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大众传播功能: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大众传播特征:网上信息极为丰富、信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自由交互、提供个性化服务4、理解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见p61—p63。
理解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功能:传递信息、协调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特征:匿名性、想象空间、网络语言和非语言符号5、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现状。
见p64,稍微理解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第四章网络媒体1、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确认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网络媒体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到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见p763、网络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在哪?)p87,能结合实例分析超越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媒体、交互性、小众化4、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见p91传统媒体率先上网、商业性ICP加入竞争、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融合、传统媒体网络版向综合性网站转型。
5、概念:门户网站即是网民进入互联网的入口或起点。
具体而言,所谓门户网站即是综合性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及相应服务的应用系统,或者说是集成了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和多种服务模式的互联网网站。
门户网站既是互联网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大门又是枢纽,成为许多网络用户上网的首选。
第五章网络信息资源1、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见p105网络全文数据库、联机馆藏目录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获取、互联网2、了解搜索引擎有哪几种:见p110第六章移动媒体1、目前得到世界标准化组织认可的3G标准有三种: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
2、手机的媒体功能有哪些?(见p131,简答题)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每种功能的内容,还有局限性都要有所了解3、手机报有两大类型:一是彩信手机报;二是WAP网站类型。
(填空题)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率先推出彩信版手机报。
4、移动媒体的传播特点:(见p141,简答题)便携性、私密性、普遍性、精准性在通信功能的基础上,伴随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提升,以及 3G 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前者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
第七章网络广告1、1994年10月14日,网上杂志Hotwired成功推出第一个网页广告,标志着网络广告时代的开始。
(见p145,填空题)2、网络广告的优势和特点?(见p148,简答题)传播对象面广、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内容种类繁多、及时更新、交互性强、受众人数可以测定3、在网页上投放广告的几种形式?(见p155,填空或选择题)旗帜广告、按钮式广告、全屏广告、弹出窗口4、搜索引擎广告的几种形式?P157关键字广告、关键字排名、网页内容定位广告•在经历十多年发展之后,中国网络广告也从最初的粗放型大面积曝光逐渐转变到更加追求精准和效果层面。
搜索营销、视频广告、SNS广告等等网络营销形式不断出现。
•网络广告逐渐摆脱原来只追求“注意力经济”的单一表现模式,逐步过渡到注重内容丰富与形式创新的内涵建设上来。
5、网络广告计费模式,要了解(p161,填空或选择题)CPM千人印象成本;CPC千人点击成本;CPA千人行动成本6、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见p148,简答题)网民构成不理想、电子商务有待发展、监管力度有待加强7、概念:网络广告: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达特定信息的活动。
简言之,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以广告宣传为目的的信息。
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1、网民即是因特网的使用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界定,“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即为中国网民。
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已达3点38亿人,稳居世界首位。
2、网民网上行为:浏览新闻、通信交流、消遣娱乐、自我表达、获得服务(p173)3、网民心理分析:(见p175)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匿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共享心理、求知心理、消遣娱乐、自我表现、宣泄•极化与共振:群体心理趋同化群体极化:无论群体内的最初意见倾向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
•聚合与放大:多重心理效应对抗效应:当人们得不到某样东西时,就越发需要这个东西的心理现象。
否定效应:人们对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关注的倾向。
•折射与宣泄:网民激情的现实动因补偿性宣泄,无聊与寂寞的宣泄,社会隔离感4、概念:什么是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
网络社区的特征:虚拟性、跨地域、人性化、开放性。
见p180第九章网络传播与政治1、概念:网络政治:在网络社会中,国际范围内的各种网络主体争夺网络生存空间权力的活动。
同时,在国家政权内部,网民通过参与国家、政府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意愿的表达形成网络公意和网络舆论从而影响国家、政府对既定的政策及其执行加以调整的过程。
网络舆论: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上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对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表达的倾向一致的议论。
2、中国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从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站设计等四个方面衡量3、2009年,洛阳网民“老牛”当选该市人大代表,被称为“全国第一个网民人大代表”。
4、网络舆论的特点:(见p188,简答题,结合实例分析)现实与虚拟、互动与放大、媒体互动比如铜须门事件、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5、如何理解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传播的非理性、“群体极化”倾向以及从众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是美国法哲学家、芝加歌大学法学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2001)一书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