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散文鲁迅的散文创作

20年代散文鲁迅的散文创作

《希望》《过客》《秋夜》《死火》《死后》 《影的告别》《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 动》《墓碣文》《求乞者》《好的故事》 《复仇》《复仇(其二)》《雪》《风筝》 《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淡淡的血 痕中》《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一觉》《我的失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团体解 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会 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 久的业绩”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对章太炎的这一评价,其实也适 用于他自己。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意义:
具有强烈批判倾向、论战色彩的感想性文字, 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进行了 坚决的攻击和解剖,那是一个灵魂批评家对于 一切丑恶现象所进行的文本细读式的批评。尽 管中国文学史具有昌盛繁荣的小品文传统,但 一般都认为鲁迅式的杂感是他独创的文体,是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收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艺术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 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 形象;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 的思想批判;墨淡意浓、深情平 易的语言格调。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 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 使回 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 合起来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 一、30年代严峻的文化环境决定的。 二、杂文的文体特点。
三、创作主体思想上的更加成熟,对社 会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主要内容:
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 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 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他的杂文又很具概 括性和代表性。 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 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精神主旨: 战斗性。 自我解剖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独语体”散文 一、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 与排拒为前提。 二、艺术的精心创造。 三、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和解 剖,个体本真的诗化的生存体验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艺术成就: 一、大胆采撷异域花果,为新文学增添 新的艺术方法——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二、思维的辩证性,句式回环往复,言 尽而意永。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二、艺术形式上,析理严密,行文舒卷, 于清峻中寓朴茂,于简约中见恣放,大抵 受有魏晋文章的影响 。 三、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 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四、篇幅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 如匕首投枪。 五、语言形式上,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 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地采用 外来语法 。 六、丰富的理论含量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参考文献资料:
孙玉石:《<野草>研究》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吴小美:《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 —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性和奴才传统的批判》 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 分子的“国民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的艺术特点: 1.篇幅短小。 2.有感而发。
3.言之有物。
4.重视抒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的文学史意义: 就文体而言,它是散文诗集《野 草》的胚胎; 其中的《火与冰》和《我的兄弟》 比之《野草》中的《死火》和 《风筝》,已是具体而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其他回忆性散文:
《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 师父》、《女吊》、《为了忘却的 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 半农君》、《写于深夜里》、《关 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 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 时感到空虚。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 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 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朽腐。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 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 云楼上。
三、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引人深思。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启示与意义 : 鲁迅杂糅中外象征艺术和理性启悟,充分 吸收融汇,又发挥自己的天资才情,以独特的 艺术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微妙难言的 感觉、直觉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 探险”与哲理考辨,并寓之于生动新奇的具象 描绘中,从而展现出鲁迅式的现代思维方式、 情感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这 正是凝聚了“五四”时代精神和民族化意识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风格精髓。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讨论:鲁迅放弃虚构文学的 创作,一心经营杂感文是不 是值得惋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 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 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这 是鲁迅作文的秘诀。”幽默也“是辛辣干 脆,全近讽刺。”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导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主要内容:
一、经历巨大人生痛苦体验后 升华出来的哲学和诗,《过客》、 《这样的战士》等。
二、抨击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 《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 子和奴才》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三、思想苦闷与彷徨,《希 望》、《死火》、《影的告别》、 《墓碣文》等 。 四、清新明丽、寄意深远, 《好的故事》、《雪》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简介 : 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 最初连载于《莽原》
“从记忆中抄出来”;
原题《旧事重提》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 鼠 猫·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 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 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而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于 是“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虚空中的暗夜 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 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对“希望” 与“绝望”进行双重的抗战。这是鲁迅 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野草》的精髓 所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简介:
1919年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 栏上。 与《新青年》“随感录”的社会评论 文字大致同时推出。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 点说,就是散文诗。”——鲁迅谈《野 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创作背景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 徨。传达出这个时期鲁迅精神苦闷。 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 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 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 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 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 “惨白色的小花”。
1928年以后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集子: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判是鲁迅 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 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 封建精神是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 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 世纪30年代中 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鲁迅 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
什么是散文诗?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简介 :
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 统治下的北京。 与《彷徨》大体一致的背景。 《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 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 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收录的23篇散文诗的篇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创作主题: 《野草》把 “ 反抗 ” 作为个体无可 逃脱的历史责任,把义无返顾执着于现 实斗争作为人生存的内在需要,从而使 人通过反抗而体验并赋予人生以创造。 它首先诘问的是生命个体自身 , 是决绝 激切地要脱出与既往历史联系的个体 , 怎样在痛苦中返向自己的内在生命 , 探 究存在的根源 , 寻求生命的依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主要内容:
一、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 的《无常》、《狗· 鼠》、《二十 猫· 、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 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 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 亲的病》、《琐记》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