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
欧阳林老师的讲座2016.10.05
为什么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我在4年前开始做这个事。

很多人认为,学语文用处不大。

为什么?
不会讲道理,不会分析问题。

常常只是凭直觉武断地下结论,或者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却思维不流畅、逻辑推理不严密、思维跳跃或者中断。

不会提问,提出的质疑问题,凭直觉,或者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不会阅读,做了很多题也没有用,读了很多书也不会用。

不会思考,面对社会与人生的复杂,不知如何应对,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指引,常常处于茫然状态,精神成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关键问题是学生不会思考。

我们梳理一下,学生作文需要哪些思维方式?
一是澄清概念、二是演绎推理、三是归纳推理、四是因果推理、五是类比推理,这些属于逻辑学的框架
逻辑学是批判思维的基础
这些还不够,对,30年前逻辑学进入过中学语文,但是后来被赶走了。

因为单纯的逻辑不适合语文,批判性思维是在逻辑学基础上的灵活运用。

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其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这样的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直观和经验,人们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不做本质的分析,很难把握事物的规律。

首先认识清楚当前语文和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习惯于把前人的观点、断语、定论不假思索地照搬,习惯遵从圣人之言,习惯了古人怎样说,写作文习惯了代圣人立言,喜欢以“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习惯于将自己感觉、经验当作不能质疑的真理,习惯将表象当作真相。

僵化而模糊的概念,使中国人的思维变得混乱,产生了各种互为矛盾的思想理念。

在中国的文化中,各种人生信念都有,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以卖主求荣的活命哲学。

往往根据自己当时的需要而采用哪些话语,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人生信条。

现代思维需要中国人强调的感性、悟性和灵性,但更需要清明的理性,需要批判性思维。

铁生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

说他不幸,因为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成了残疾人,这使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说他幸运,是因为双腿的残疾让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却带给了他另一种全新的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在地坛中找到了新的生命意义,这才有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作家史铁生。

请大家看个例子,是啊,上述片段就有问题
是啊,上述片段就有问题,这种推理看似有道理,但是想想很可怕啊。

你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吗?
可以打断自己的腿啊,是因为双腿的残疾让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却带给了他另一种全新的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

这是属于强加因果。

学生经常犯这种错误。

让史铁生静下心来的不是残疾,对,身残志不残。

而是残疾之后经过痛苦的思考,也有一些机缘,使他想通了生死问题,对。

我们的学生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

类似的还有:“汶川大地震”在一瞬间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让数万家庭妻离子散,让多少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伤痛的事情!可是,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一个崭新的西部将会崛起。

这一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句“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代词“这”指代“汶川大地震”应当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实际表达的意思是:“汶川大地震”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有人高度评价说该作者能辩证地分析问题。

对,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教学生认识到各种逻辑谬误,不要再犯这种错误,要去寻找主要原因,关键原因,让学生填补逻辑链上的空白,史铁生双腿残废是事实,成为作家也是事实,但是残疾和成为作家之间还有大量的空白缺少足够的因果链。

是啊。

我们常常喜欢看表象。

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电影《城市之光》给他的启发:当片中的女主角说“我想死,这是我的权利”时,男主角说:“你急什么?大家早晚不是都要死吗?”史铁生说,这句话让他茅塞顿开。

再比如医院里一位医生对他的开导:“你现在耽误时间,将来总有一天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的。

你不如利用现在治病期间这么空闲的时间多读些书,多想些问题。

这样出院后不管你是什么状态,你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

”这段话史被铁生牢记终身。

无论如何,残疾一定不是史铁生的幸运。

告诉学生去找原因,实际是告诉学生要学会阅读。

一些学生也读了许多书,但就是不会用,
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养料,大地震的事也是如此,所以要训练。

如果能从小学开始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到高中,学生基本不怕写作文了,思维与阅读相结合,所以我们要一点点做起来
给大家发一篇文章,大家可以下载后看,还是谈高中的写作吧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教了很多没有多少用的东西,浪费了许多时间。

给大家看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让学生探究出“民族精神”这个结论,某老师引导说:“神九飞天需要千万单位协作才行,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甲说“协作”,乙说“科技”,丙说“集体”,丁说“帮助”,看到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老师开始着急,左启发,右引导,终于有一个学生翻开课本,发现这节课应该讲民族精神,大声喊出“民族精神”,老师长出了一口气,微笑着夸奖:你说得太好了!
这样的课上下来有什么用呢?
“神九飞天需要千万单位协作才行,这体现了什么精神?”这问题要求回答是什么,问题不值得探究,因为问题本身只需要回答一个
结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考的需要。

这时的回答就变成了猜谜,或者说是揣摩老师的意图。

这根本不是在培养探究能力了。

探究为什么变成了揣摩?这样的探究是由老师把材料和结论都先预定好,学生的任务就是由给定的材料想到预定的结论,但材料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的结论更贴合给定的材料,但不符合教师和课本的结论。

探究,就不能两头都定死,确定了结论,材料就要放开;确定了材料,结论就要放开。

其实,既然课本已经确定好了这一节课要讲的主题是“民族精神”,老师就不如让学生探究民族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问题问的不好,引导也不好
如果老师的思维能力强,也就不会这样进行教学了
前面讲了因果推理中的误区,除了强加因果,还有单一因果谬误如:有一天,洗车行里开来了一辆劳斯莱斯,有一个擦车小弟非常欣喜地摸了下方向盘,被客人发现了,客人扇了他一巴掌,告诉他,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这种车。

后来,这个擦车小弟买了六辆劳斯莱斯。

擦车小弟叫周润发。

当年的羞辱,竟成为巨星起飞的动力之源。

要是没有这一巴掌就没有后来周润发的成功,可见逆境能催人奋进,助人成功。

大家发现问题了吗?一果多因,也算强加了,对
这是一种心灵鸡汤式的写作,看似给身处逆境或低层的人以希望和鼓励,却片面夸大了这些偶然事件的作用,而忽视了成功背后真正的原因。

他的成功还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个人的努力奋斗、影视公司的包装宣传等、顺应了时代需求等内因、外因,高超的演技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与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

那些原因才是真正可贵和值得学习借鉴的。

是啊。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这种思维谬误,这样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深刻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由果推因的能力,多寻找一点原因,看谁找的多,不要停留在一个原因上
当然,学生如果没准备可能找不好原因,看谁找的更有道理。

这时要老师帮助去读书
然后布置一个新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找原因,给出一些好的原因
可以是新闻事件?可以的
比如某人成功的原因,获得的原因,某事件发生的原因
对,找到许多原因后,让学生分析哪些是根本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

"学生常拿李白杜甫等开刀"什么意思,所以平时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积累材料
让学生课外去找原因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学生喜欢这样做的,做了之后学生会给你惊喜,培养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就需要批判性思维。

上述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辨析什么是主因、什么是次因,就是批思的过程
批思培养理性怀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