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极其注重思维素质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本课程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建构以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的内容体系,阐述思想和思维内在的逻辑基本规律、思想和思维都要遵守的逻辑基本法则、思想和思维都要运用的逻辑基本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

三、课程目标
该课程系统讲授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各种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大量结合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分析、批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逻辑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炼,使学生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科学,目前针对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无先修和后续课程,主要为进一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思维素质基础。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1)《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陈慕泽,余俊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
(1)《批判性思维教程》,谷振诣,刘壮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013年8月第6次印刷。

(2)《逻辑学与思维方法训练》,周艳玲冯婕韩雅青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第1版。

(3)《逻辑思维训练》,石国亮著,研究出版,2010.12,第1版。

(4)高等院校通用教材《逻辑学》,胡泽洪周祯祥王健平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第3版。

六、课程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和交互式讨论教学方法,即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经常以提问、做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轻技术重实用,旨在培养和训练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最基本的知识,要多练多想,善于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拿出四分之一的课时大量做练习题,注重虚拟实践,强化案例分析;定期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将老师所讲内容与教材、参考书的比较,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把握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1)《逻辑学的发展》,[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从逻辑的起点看》,[美] 蒯因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走出思维的误区》,[美]布朗、基利著,张晓辉、王全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4)《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美]布朗、基利著,赵玉芳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5)《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周礼全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逻辑学是什么》,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2008年)。

(8)《逻辑是把斧子》,张晓芒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
(9)《逻辑与思维方式》,邵强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10)《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鲁吉罗著,顾肃,董玉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达到课程目标,学生在课内课外所花费的最少时间必须保证每周6小时。

4.学生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不得无故缺席,课前预习,坚持上课,上课必须勤动脑笔、多思考,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主讲教师规定的作业任务。

有什么疑惑可以直接联系主讲教师。

每一次作业相当于一次单元测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