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二部古代印欧民族(9)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二部古代印欧民族(9)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二部古代印欧民族(9)第九章、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是欧洲古代一个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据古希腊的描写伊利里亚人居住在希腊西北部的地方,包括今天的伊庇鲁斯、阿尔巴尼亚、黑山、黑塞哥维纳、达尔马提亚的南部和中部,这些地方被统称为伊利里亚。

少数部落也生活在潘诺尼亚和阿尔卑斯山脉东部的地区。

伊利里亚人可能主要是从瓮棺文化演化过来的。

地中海东部的文化与伊利里亚人的关系还有争议。

冰川时期伊利里亚人的经济基础按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同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业。

从前两千年到前一千年的过渡时期还以畜牧业为主,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山区里此后也依然以畜牧业为主,在平原地区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基础。

冰川时期的伊利里亚人社会主要以部落和家庭组织。

由对墓地的发掘可以证明每个部落由一个贵族统治,该贵族家庭比其它居民家庭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

1、建立居民点从前6 世纪开始希腊殖民者开始在伊利里亚建立居民点。

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总是很和平的,但是伊利里亚人开始接受希腊文化。

希腊奢侈品成为了伊利里亚贵族的象征。

在奥赫里德湖畔的豪华的部落墓地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从希腊进口的商品。

在将过去加固的高地居民点改造为城市中心的过程中希腊的影响不断加强,这些城市里的经济核算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里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扩大,伊利里亚人也开始在爱琴海畔从事航海商业和海盗) 。

前 5 世纪从一些这些城市里形成了小的国 家,不过这些国家往往都很短命。

2 、其他相关从前 4 世纪 开始越来越多的希腊历史学家开始描写伊利里亚人。

当时马 其顿王国经常与伊利里亚人发生战争。

前 359 年马其顿国王 帕迪卡斯三世在与伊利里亚人作战时阵亡。

帕迪卡斯的儿子 腓力二世得以战胜伊利里亚人,但是他们没有被亚历山大大 帝并入马其顿王国。

前 3 世纪一些伊利里亚国王得以建立地 区性的强国。

当时的伊利里亚人也是非常出名的海盗。

因此前 229 年亚琴海岸的希腊殖民地向古罗马申请保护。

次伊利里亚战争 (前 229 年至前 228 年) 马提亚海岸建立一个桥头堡。

在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约前218 年至前 201 年)伊利里亚大部分被罗马占领。

前 168 年 最后一位伊利里亚国王被罗马战败、俘虏和带回罗马市。

罗 马人将伊利里亚分为附属罗马的小国。

恺撒将伊利里亚正式 并入罗马帝国。

屋大维以多瑙河为界将伊利里亚分为达尔马 提亚和潘诺尼亚两个省。

前 9 年在伊利里亚爆发暴动后罗马 开始强烈地将这个地区罗马化。

罗马帝国后来的军队大部分 由这里的罗马化的伊利里亚人组成。

多个罗马皇帝是伊利里 亚人,包括克劳狄二世、奥勒利安、普罗布斯、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

斯拉夫人入侵后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在几介绍伊利里亚人是生活在古代欧洲巴尔干地区的一个印欧 语系民族集团,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但因本身文 字材料阙如,有关伊利里亚人活动的记述,主要获自希腊人 及其后的罗马人。

古典作家对伊利里亚人及其各支系作过描 述或记载的,就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西拉克斯、赫卡泰 奥斯、庞蓬尼•梅拉、阿庇安、斯特拉博、普鲁塔克、波里比 阿、大普林尼等人。

一般来说,同其他古老族群相比,人们 对于伊利里亚人的了解相对有限。

由于资料的散缺,近现代 欧美学者就伊利里亚人问题作过系统性研究的,也不很多。

些学者往往是在致力于印欧诸语言早期历史及其相互关 系的总体研究过程中,附带地涉及到伊利里亚语言和民族起 源问题的。

在西方学术界,最早对古老的印度-欧罗巴语言 给予关注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东方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在第 中罗马得以在达尔 个世纪里大多数与斯拉夫人融合成了南斯拉夫人。

3、文化Jones ),他在1789 年印度加尔各答亚细亚协会的一次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古代印度梵语和欧洲某些语言之间存在对应或亲缘关系的看法。

此后,德国语言学家弗兰茨•葆朴(FranzBopp )从语言比较研究的视角,证明了这些语言的同源性。

1823 年,H.J. 克拉普罗特( Heinrich Julius Klaproth )第次将其统而称之为印度欧罗巴或印度日耳曼语系。

于是人们便由此推定,远古时代存在一个包容所有操这些同源语言的居民在内的古印欧人集团。

1845年,德国学者A.库恩Adalbert Kuhn )对于古印欧人的文化研究作了富有价值的首次尝试。

关于其发祥地之所在,学术界一直颇多争议。

1878年,Th.珀舍确认古印欧人的故土在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

现今一般倾向于认为,其确切位置大约在黑海北岸的干草原弧形地带。

迄至大约公元前第3000 纪前后,古印欧人集团因陆续向外迁移而开始发生分裂,以后逐渐形成诸多支系。

伊利里亚语言及其居民,就是这种分离的结果。

欧洲的语言学家中如汉斯•克拉赫(Hans Krahe )、波洛梅(EC Polom e)、拉多斯拉夫&S226; 卡提契奇( Radoslav Katicic )等人,是对伊利里亚语言作过专门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

19、20 世纪期间,国际学术界对于伊利里亚人问题的研究,有了定的发展。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的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学者运用其作为所在地的便利条件,更侧重于通过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来进行探索。

特别是阿尔巴尼亚,基于穷究本民族历史渊源的强烈意识,在伊利里亚研究领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已逐渐成为当代伊利里亚学术的重要中心。

其考古中心从1946 年以前的25 个(其中8 或9 个可能与伊利里亚人有关) ,已发展到70 年代的200 个左右。

例如,里苏亚、朱玛、皮特里锡、柯鲁第、马特、叶尔玛等地,都曾发现有与伊利里亚人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

阿尔巴尼亚学者在伊利里亚人的起源及历史文化演变方面曾提出了不少颇具个性的见解,他们突出地强调了伊利里亚人在历史上的独立发展及其多侧面的文化贡献。

阿尔巴尼亚有关伊利里亚研究的知名学者,包括斯肯德•安纳玛利、安•科斯塔拉里、科奇•任库、塞利姆•伊斯拉米、埃捷雷姆•卡贝切等。

1972年,在地拉那召开了有关伊利里亚人研究的重要学术会议,许多欧洲学者纷纷与会,提交了他们的研究论文,有关传媒也对此作了及时、充分的报道。

当代学者之中曾对伊利里亚人问题作过深入探究的,还有英国著名的巴尔干史和希腊史专家哈蒙德(NGL.Hammond )、南斯拉夫的阿•斯蒂普切维奇(A.Stipcevic ),以及科维奇(B.Covic )、威尔克斯(J.Wilkes ) 等。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这方面所能获得的信息还相当有限。

就目前国外伊利里亚人问题研究的一般状况而言,已见有一些专著问世,不过成果的总体数量仍不多,但毕竟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研究线索。

而观诸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则对此几乎未曾涉猎。

笔者拟凭所见古典载籍和欧美近现代学者的零散研究材料,从欧洲民族史上应占一席之地的角度,对伊利里亚人的历史试作一轮廓性描摹,以为抛砖引玉。

4、族名来源伊利里亚人的族名,严格说来,源自于阿尔巴尼亚斯科德拉( Scodra ,今斯库台)和马蒂河之间的一个小部落。

希腊人最早使用“伊利里亚人”一名(希腊文I入入up后由罗马人继之,用以泛指与之存在定期往来的其他一些部落。

然而,如同其他古代民族的童年时期一样,远古伊利里亚人的历史面貌仍呈浑沌不明,往往湮没在虚幻独目巨人波吕斐摩斯与女神伽拉提亚生有三子:塞尔都斯、伊利里阿斯和加拉斯。

据说三个儿子后来分别统治了那些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民族:凯尔特人、伊利里亚人和加拉提亚人。

这种将民族起源附会为某些真实的或虚构的名人和神祇后裔的观念,在许多古代民族中屡见不鲜。

这就是所谓名祖神的由来。

祖先不仅被认为“是亲属,而且是神”,部落或民族的“名称是由伟大的祖先或主宰者那里来的”。

当然,依照当今学术研究得出的认识,我们知道,加拉提亚人只是凯尔特人的一个支系。

但希腊神话将上述三者并列为兄弟,似乎表明伊利里亚人与凯尔特人、加拉提亚人之间存在某种比较密切的关系。

伊利里亚人与凯尔特人的这种特殊关系,其实主要体现在他们同属史前中欧的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Culture )。

这一文化曾以今奥地利和德国南部为中心,于约公元前1100 年左右开始兴起,尔后朝着各个方向扩展,包含有晚期青铜时代、特别是铁器时代的内容。

其渊源可溯自瓮棺文化(Urnfield Culture )和奥恩耶梯茨文化(AunjetitzCulture ),并可能同其他一些文化、例如劳齐茨文化(LausitzCulture )等有关。

在印欧语系民族集团中,通过中欧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化,伊利里亚人或许还与日耳曼人存有某种联系。

早期伊利里亚人的形成,大概早于哈尔施塔特文化时代。

约公元前第2000 纪后期,他们已在巴尔干西部地区定居,也有人将其活动上推至约公元前1800 年或之前。

从地名上看,早在伊利里亚人进入之前,巴尔干大概已定居着非印欧语系的民族。

在已被确定为是伊利里亚人的格拉西纳茨文化( GlasinacCulture )的范围内,其文明的发展是有线索可寻的。

随着文化的演进与欧洲大规模的民族移动,早期伊利里亚人大概从原先居住的中欧开始了向外迁徙,在更为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扩散,逐渐占据了巴尔干半岛的几乎整个西半部(约当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及马其顿的一部分) ,大致分布在北起多瑙河,南至爱奥尼亚海安布拉基亚湾,西起亚得里亚海,东达今南斯拉夫沙尔山这一地域之内。

根据考古证据的提示,伊利里亚人的某些部分可能在公元前8 世纪至前650 年间曾度南下,控制阿克修斯河(今瓦尔达尔河)下游两岸地区,占据了维吉纳( Vergina ),并扩展到斯特里蒙河流域。

罗马尼亚学者认为,伊利里亚人或许也曾渡越多瑙河,进入过今罗马尼亚西南部一带。

此外,伊利里亚人的一部分又进入北意大利,分离为一些地方性的部落群体,诸如威尼蒂人Veneti )等;另一部分约自今阿尔巴尼亚启程,由东向西横渡亚得里亚海,在意大利半岛东南部海岸登陆定居,形成梅萨皮人( Messapii )一类支系。

这样的迁徙和扩散恰如历史上其他民族的类似活动,自然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的移位,而更是意味着人员和文化的深入接触与相互渗透,伊利里亚人在所到之处同本地的土著居民(包括古老的非印欧人)发生了历史性的交融。

5、种族构成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伊利里亚人本身的种族构成比较复杂。

这里有来自奥地利哈尔施塔特代表性遗址的长头型头盖骨,其眉脊稍凸,前额中等程度倾斜,枕骨突出,顶骨平展,颧骨扁平,下颌骨深陷,身材略高,具有诺迪克类型( Nordic type )的典型特征。

这些哈尔施塔特系列的种族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承袭自本地的中欧青铜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人群,另一方面则同凯尔特间断期后随之而来的日耳曼族系人群( Reihengraber )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