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学号: 20X0330X0107姓名: XXX指导教师: XXX成绩:___ ________完成时间:目录一、民族主义概述(一)民族主义的概念(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付丽芳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

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一)民族主义的概念“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

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

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

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

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

[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

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

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

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

”[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

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

”[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

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

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

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后者指的,不再是地位低微的群氓或草民,而是被从整体上提升到过去那种有身份的精英的地位、享有主权、政治身份基本平等的公民。

这样一种民族的范围,是由国家疆域来界定的。

它包含疆域之内的全体人民,不分肤色、语言、文化,乃至人们观念中的血统区分。

1914年斯大林在其名著《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中提出的民族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5]格林菲尔德把这种最“原生态”的民族主义,定义为基于自由主义-个体主义原则之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由此产生的,是一个从本性上由自由和平等的个人之间自愿结合而成的“疆土民族”。

可是,上面描述的早期民族主义和早期民族,在从英国周游到法、俄、德等欧洲国家的一路上发生了改变。

在法国,民族主义丧失了个体主义的原则,转变为集体主义的、但同时还是公民的民族主义。

格氏在比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时说:构成英国民族的每一个个体的尊严赋予英国民族这个集合体以尊严;而在法国,恰恰是作为整体的尊严才使得每个取得其成员资格的人恢复各自的尊严。

在后一种情形下,被当作崇拜对象的人民已经不再是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作为个体的人们,现在它只是作为某种认知的构建而被呈现出来。

它意味着个人对集体性的完全顺服。

个人被融介在集体性之中,却又从而满足了对平等的追寻。

自由则变成仅只是对外国支配的摆脱。

而等它传播到俄国和德国,其强调点更进一步从主权在民被转移到以某个人群的特殊性为依据,来界定民族及其主权归属。

至此,民族主义的“公民”属性被完全丢失,结果便是在民族主义与民主之间再也不存在所曾有过的那种等同关系。

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把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6]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民族主义又最容易与传统的共同血统观念结合在一起。

于是,以疆域来界定的契约民族,转变为以文化(尤其是语言)、观念上的共同血统等因素来界定的族裔民族。

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上的学说和情感,是一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7]在大众主权的观念层面,民族主义可以是个体主义-自由主义,或者集体主义-权威主义的;从其成员构成的尺度,民族主义可以是公民的或者族裔的。

由此产生出民族主义的三个类型,分别可以由英美、法国和俄德的民族主义来代表。

虽然民族主义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民族主义都面临着诸多的批评。

因此,我们在看到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面作用,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它把世界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和谐的,一条是动荡的。

”[8]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

[9]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

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

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

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勃然而兴,更是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产物和突出标志。

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不同于西方民族主义发展的历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中国民族主义带有全民族自觉地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2、由于救国存亡,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史无前例的广泛性,在世界第一次大战期间以及抗战八年期间,中国各阶层人民都做出巨大的贡献,中下广大劳动人民的行动尤其感人。

3、中国民族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由于半殖民地的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再加上苏俄的帮助,这让中国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毛泽东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

在这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从此,不管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党派或个人,是何种的阶级、党派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

中国民族主义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在于中国无产阶级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迅速自觉,成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还表现于“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而土地革命的实行,则是中国共产党单独进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