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小故事
叙永县马岭中心校罗小兵摘要:教育改革呼唤教育公平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中小学教师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探寻出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教育公平课堂。
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教师要坚持三个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差别对待原则和人的发展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学如同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从教20年来,总有一些让人难忘的故事。
我有位学生叫曾维彬,做任何事总是粗心大意,十有九次都不会把事情做完整,班上同学给他一个雅号——“马大哈”。
在我教学的数学课堂中,他没有一节课是循规蹈矩,认真听讲,总是搞小动作不停;又想表现自己的数学天赋,常常回答问题是张冠李戴,文不对题。
只要有领导或别的老师来班上听课,他举手回答问题时,我对他的举手假装没看见,都会抽别的学生,怕他在课堂上“献丑”。
记得2006年春期,学校安排我上一节镇级教研课,我上课的内容是“千克的认识”。
课堂上我请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表示?大约是几千克?学生发言时,我的眼光总在优生中搜寻,曾维彬同学也把手举起来,并向我投来自信的眼神;我呢,生怕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假装没看见……。
他第二次举起手,举得更高了,眼神不断在我的身上打量着,好像在说:“老师,我能回答,我能回答”。
我的耳际是乎也听到他的心声:“老师,我能回答”!突然,我的心被彻底震撼了,难道一个粗心的孩子就永远粗心吗?我有什么理由拒绝一个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难道我会因为教研课的教学效果而拒绝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活动吗?……现代教育改革呼唤教育公平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中小学教师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探寻
出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教育公平课堂。
教育公平是指以公平与否来评价和选择教育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价值取向准则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对待和评价教育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价值标准与理性法则。
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关系所符合的道理和规律;如果师生之间的利益关系符合那种道理或规律,那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作为老师,应该给他这样的孩子公平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和信心,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于是,我说:“曾维彬同学肯动脑筋,起来回答吧”。
当他回答到:“一只母鸡约重2千克,一个小学生约重30千克”时,全班同学都给与热烈的掌声。
……从那以后,他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守纪律,期末还评为“进步学生”。
那一节课,不,是每一节课,不仅是他,是所有的后进生,我都很少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伤害了他们幼小而纯真的心。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不断地给后进生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
其实他们并不差,有时他们比优生还更有主见,回答更有创意。
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每一位老师:我们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都应一视同仁;理解,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避免可怕地“标定”后果和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
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千里马,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他们,没有给他们奔跑的机会;再不要忽略他们,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在心里说:“老师,让我回答一次吧!我有与他们不一样的答案。
”……孩子们多么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受到老师公平对待,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见。
教育公平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有限的教学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恰当的教育。
如果人们存在差异,应该对之实行差别对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弱智儿童与高智商儿童的区别对待上。
我们应该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上给予差别对待,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具有的独特潜能得以显现。
在本学期的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我要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班上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很积极,找出了许多平行线,唯独学习吃力的王洪同学有点眼神闪烁,几次举起手又放回去。
因为他是班上出了名的学习差,害怕自己回答不正确被同学嘲笑,所以举起的手又收回去。
当我发现他再次“偷偷”伸出手时,递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叫他起来说说自己找到的平行线。
他说:“我家饭桌的对边是平行线”。
这时,我重重的说了一个“对”字。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接着说:“王洪同学能举出生活中的平行线,说明昨天回家认真观察了生活中的物体”。
这样的问题,对于智商正常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而对于王洪这样智商低下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抽象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了。
我的一句“对”,让王洪同学的回答得到了肯定,是他课后认真观察生活的承认。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差别对待的原则。
因此,“因材施教”是衡量教育公平与否的标尺。
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或“同一”差别对待。
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
否则,只允许一种思想,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培养造就统一的人,将会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无特色学校,无个性学生的弊端。
教育教学活动怎样才能促进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有“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的教育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
尤其是后进生,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
记得是1997年春期,我刚调到新的学校教学二年级的数学。
当我向原来本班的数学老师了解班上情况时,原来的数学老师如释重负地对我说:“班上的李益林,黄河,张洪,蒲长征4位孩子一点儿数感都没有,上课不知道怎样学习,成绩特别差。
他们真的就是“差生”吗?难道就让他们这样“差”下去吗?是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是否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让他们在我的手上做差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
时时记起这句话,激励我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数小棒,认识100以内的数;然后引导他们把小棒合起来学习加法,写出加法算式;从一堆小棒里拿走一部分小棒学习减法,写出减法算式。
通过一期的活动,逐渐培养了他们的数感,能列出加减法算式,期末考试的成绩由原来的10多分上升到60,70 分。
这件事过去了多年,它让我明白了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把通过教育提高人的价值,尊严放在首位;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
因此,教育不仅需要把人看作是未完成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还要将每个人看作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相信通过一定的条件,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符合其本性的发展。
要做到教育公平就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平等对待原则,差别对待原则和人的发展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