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岩裂缝油藏开发实践及认识

砂岩裂缝油藏开发实践及认识


2877米
缝—洞系统共存
构造应力产生
2745.8米
多缝平行串珠式缝洞系统
裂缝,流体进入 裂缝,发生溶蚀 作用,形成孔洞。 孔洞沿裂缝发育, 形成缝-洞系统。
交错网络式缝洞系统
裂缝性储层特征
2882m 2872m
岩心观察
未充填
半充填
全充填
裂缝充填程度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心观察
泥质充填
卫77-4井,2742米
二马营1
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结合高
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 油田实际破裂准则及单井裂缝资 料,对裂缝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定
二马营2
量预测。
(1)纵向上,裂缝发育程度以 二马营2组最好,二马营1组比 二马营2组要差,往下裂缝的发
二马营3
育程度逐渐减弱。
(2)平面上,砂岩裂缝的发 育区域沿构造带呈带状分布, 裂缝的发育区主要集中在W77-
(2)储层岩性、岩层厚
度、岩石力学性质是构造裂 缝形成的内因,它控制了裂
裂缝间距(cm)
储层裂缝间距与层厚关系图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80 层厚(cm) 100 120 140
缝的密度及发育程度。
裂缝性储层特征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根据裂缝成因及其控制因素, 在相控地质建模及三维应力分布
恒压边界
测试资料反映主要是裂缝系统 出油,基质流体未参与流动
岩心抽提裂缝面含油、基质不含油
三叠系油藏为砂岩裂缝油藏
油藏特征
三叠系油藏受砂岩裂缝和构造的双 重控制,构造高部位油气富集,不同 断块、不同砂组具有不同的的油水界
面。
二马营组
各砂组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油藏剖面图
油气富集规律
油源对比
3井原油(Mz)甾烷分布为 “V”型结 构,反映油源岩生源构成的分布具有含
0.722 0.544 2.11 1.15 3.49 22.4 1.72 1651 0.84 1.68 14.0 2.73
全2.05 直 径2.39 岩 心3.57 样 品4.04
4.87 5.64 6.03 11.0
异大。
4 20/26 2749.83 8.84 5 28/41 2763.10 8.84
百分数(%)
60 50 40 30 20 10 0 0-40 40-60 60-80 80-90
5.5 25.8 21.7 47.0
图3-40 裂缝倾角分布图
裂缝性储层特征
成像测井
通过对12口井电成像裂缝发育程度统计,平面上垒带裂缝发育,纵向上二马 营组裂缝较下部和尚沟组、刘家沟组发育。垒带裂缝水动力宽度大,垒带裂缝 平均开度相差不大。
2.53 2.49 2.61 2.60 2.58 2.54 2.56 2.57 2.51 2.48
6.1 6.6 3.3 3.6 4.1 7.0 4.8 4.5 6.8 10.2
0.631 4.73 0.005 0.005 0.0157 55.0 0.077 1.38 0.901 2.89
408 1.14 0.653 0.736
荧光薄片显示大部分基质不含油,仅少部 分基质粒间微含油:含油率约0.2-5%。
油藏特征
砂岩缝洞含油,基质不含油
常压干馏法蒸油测定
序号 井深 1 2 5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1 m 样品质量 g 128.810 130.210 130.100 129.720 128.630 116.565 125.639 136.336 125.000 130.880 131.830 130.221 130.850 129.505 128.980 135.335 123.738 130.282 128.717 133.760 131.497 124.983 水量 ml 3.40 3.80 3.76 3.42 3.34 1.95 2.15 3.20 5.20 0.90 1.10 1.00 1.15 1.20 1.15 0.70 0.45 1.85 2.55 1.60 0.65 0.65 油量 ml 0.26 0.40 0.28 0.42 0.00 0.15 0.00 0.85 0.05 0.35 0.40 0.00 0.50 0.35 0.00 0.45 0.20 0.30 0.10 0.25 0.00 0.00 样品类型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油
3 4
5
和尚 沟组
刘家沟 组 1段
6
刘家沟 组2段 二叠系
区域对比认为东濮“高组红”与临清地区中下三叠系地层特征基本 相同。根据华北区域内划分方案将东濮三叠系地层确认为中下三叠系, 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二马营组、和尚沟组、刘家沟组。
地层特征
地层特征
根据岩电组合特征对各
组进一步细分砂组。
二马营组:划分3个砂组 和尚沟组:划分2个砂组 刘家沟组:划分2个砂组 含油层位主要分布在二
2.40
2.30
油藏特征
砂岩缝洞含油,基质不含油
明473井2376.1m (三叠系)
卫77-3井2852.511m(三叠系)
微裂缝含油,含油率4.5% 文138-25
粒间含油,含油率0.2%
卫77-4井2751.4m,粒间含油,含 油率1.25% 沙三段基质含油荧光特征
取心井证实裂缝含油,砂岩基质不含油
裂缝穿越多套砂、泥岩互层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心观察
储集空间为砂岩裂缝,裂缝含油,基质不含油
裂 缝 发 育
第一次取心2858 第二次取心2956
第二次取心2955.2
第二次取心2954.75-2956.95
裂缝性储层特征
第一次取心
岩心观察
第二次取心
发育高角度裂缝
裂缝性储层特征
单缝串珠式缝洞系统
岩心观察
642 1.77 2.09 2.51
0.20 0.31 0.30 0.31 0.22 0.23 0 0 0 0.38
0 0 0 0 0 0 0 0 0 0
2.65 3.01 3.05 2.85 2.85 2.75 2.65 2.71 2.75 0.88
1.33 1.47
4 10/26 2746.19 8.84 4 13/26 2747.37 8.84 4 14/26 2747.84 8.85 4 16/26 2748.67 8.84 4 19/26 2749.44 8.85
砂岩裂缝油藏
开发实践及认识
主要内容
一、概况
二、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三、油藏开发实践
四、取得的认识
五、下步想法
概况
★三叠系为一套高阻的红色砂泥岩沉积,俗称
“高阻红”,与上覆的沙河街组沙四段呈不整合接触。 ★长期以来由于砂岩基质物性差及受传统认识的束
缚,没有作为一套独立的层系进行勘探和评价,以至
于形成了见红完钻的原则。
离 层 单 缝 孢 属 紫 萁 孢 属 三 角 粒 面 孢 属 桫 椤 孢 属 波 缝 孢 属 芦 木 孢 属 圆 形 粒 面 孢 属 一 头 沉 孢 属 ? 凤 尾 蕨 孢 属 蕨 类 孢 子 合 计 周 壁 粉 属 阿 里 粉 属 开 通 粉 属 苏 铁 粉 属 麻 黄 粉 属 宽 肋 粉 属 二 肋 粉 属 具 腱 双 囊 粉 属 单 束 松 粉 属 双 束 松 粉 属 四 字 粉 属 罗 汉 松 粉 属 冷 杉 粉 属 不 能 鉴 定 的 双 囊 粉 无 口 器 粉 属 裸 子 类 花 粉 合 计
卫77-3井2854.31m孢粉化石含量图
卫77-3井2854.31m代表性孢粉化石照片
离层单缝孢
塔图二肋粉
二肋粉未定种
首次发现三叠纪化石中生界岩心进行系统古 生物分析发现了属于三叠纪的典型轮藻化石; 化石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三叠纪。
宽肋粉 宽肋粉 弗氏二肋粉
地层特征
临清坳陷
1 2
二马 营组
东濮凹陷
0.20 0.31 0.22 0.32 0.00 0.13 0.00 0.62 0.04 0.27 0.30 0.00 0.38 0.27 0.00 0.33 0.16 0.23 0.08 0.19 0.00 0.00
2.64 2.92 2.89 2.64 2.60 1.67 1.71 2.35 4.16 0.69 0.83 0.77 0.88 0.93 0.89 0.52 0.36 1.42 1.98 1.20 0.49 0.52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石密度 孔隙度 g/cm3 % 渗透率,10-3μ m2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k kmax k90°
物性分析
全直 分分 析 卫 77-4 井径 直孔 径 、渗 孔 、渗 析 报 告
岩性主要为含灰质细
样号
深 度 m
直径 cm
长度 cm
裂 缝 含油率
油 (ml)/100g样
基质饱和度
油 (ml)/100g样
和尚沟1
4—W75-12—W75-3一带、明 471、明473井、明470井、明 472井区。
三叠系砂岩裂缝发育规律分布图
裂缝性储层特征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裂缝发育分布图(二马营组)
裂缝发育分布图(二马营组)
在相同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研究区内裂缝发育区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受构造
部位、岩性、岩层厚度、埋藏深度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非均质性等因素有关。
裂缝性储层特征
影响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1)构造应力是构造裂 缝形成的外因,它控制裂缝 的组系、方位、产状等。
裂缝密度(条/m)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不同岩性的裂缝密度分布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