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危机周期性最终版
人物年表
1852年10月末-12月初,作《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 1857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0年12月1日作《福格特先生》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 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年,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77年,作《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2年为《共产党宣言》俄译本作序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享年65岁。
主要结论
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 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和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 Karl Marx
生平简介 世界上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 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 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支持他理论的人 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 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几 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 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 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 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 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 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 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 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人物年表
1818年5月5日 卡尔· 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中学毕业时著作:《青 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大学期间,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与“自由人”决裂。 1843年 6月19日,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6月,前往克罗纳茨赫度蜜月,期间 写成《克罗纳茨赫的笔记》。10月移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鉴》。著作:《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为《德法年鉴》撰写《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这表明马克思恩 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3月,与卢格决裂。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合写第一部著作《神圣家 族》,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 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 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 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 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 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 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 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 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 1973~1975、1979~1982)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原因(P17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 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 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导 致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 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危机的表现
大量商品过剩,销售停滞; 生产大幅度下降,价格下跌, 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 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紧缺,信用制度严重破 坏,许多银行纷纷宣布破产。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基本概念(P171)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 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 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 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 定性阶段。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资本论》
简介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 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 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 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 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 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 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解决危机的措施
1、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 基本生活,启动内需,增加就业。这些措施的目的都 是尽可能使普通劳动人民和小有产者能够生活下去。 2、通过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来 渡过危机。同时,在保证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托拉斯、康采恩 等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都是这个时候兴起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股 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和普及也在这个时候,现代企业 制度在这时开始全面形成。 3、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看《资本论》结论的正确性
外国语学院
蔡薇 彭小倩 梅颖 李萌 孙洁 杨倩 郭玉洁 钱华
概论
理解相关概念
经济危机、《资本论》、马克思 等
结合实际案例
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视野拓展
过时论、趋同论 等
总结结论
概念理解
整理人:钱华 郭玉洁
关键词: 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资本论》 Das Kapital 马克思 Karl Marx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新特点 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 了新的特点。危机的性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 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 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2.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 3.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4.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 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 5.战后危机冲击力较小
1825年经济危机——概况
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 大量工商企业破产。 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 到三千五百多家。 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 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即减少了23%。 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 机的沉重打击。 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资本主义经济 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 力而言是过剩了。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
特点(P17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 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 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 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 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 义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 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 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历史贡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 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 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 削人的现象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