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针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
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

为肚脐。

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

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
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
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

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

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

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
神阙——脐之正中取之。

任脉
下脘:脐上2寸取之。

任脉
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建里:脐上3寸。

任脉
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上脘:脐上5寸取之。

任脉
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

任脉
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
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

任脉
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
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

任脉
水分:脐上1寸取之。

任脉
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
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
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

任脉
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

任脉
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

胃经
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

新穴
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

新穴
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

新穴
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

新穴
下风湿内点:气海穴旁开1.5寸。

新穴
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

新穴
大横:脐旁开3.5寸取之。

脾经
3腹部的划分定穴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其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到上风湿上点,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到下风湿下点,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1、临床选穴原则:
腹针取穴时采用偱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辨证取穴法三种取穴方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互相配合互补不足;腹针针刺时使用天、地、人三部针刺法。

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去调节不同的外周或内脏系统。

(1)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法,按照相应部位对应选穴。

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

颈部由商曲穴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

前肢(上肢)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

后肢(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腰椎的疾患由气旁穴及关元穴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2)循经取穴法。

同传统针灸。

选取腹部的经穴可以治疗该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疾病:如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循面颊、胸腹、膝关节外侧而下,故头颞部疼痛、牙痛及膝关节外侧的疼痛,均可取腹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治疗。

还可以通过选用腹部的经穴治疗与该条经脉相表里的经脉的疾病:如取任脉的经穴气海、关元等治疗腰椎疼痛,即督脉的疾病。

2、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胖瘦不同而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中度肥胖或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选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很薄,一般采用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2)进针的深度:
腹部有厚厚的前腹壁覆盖,前腹壁又由皮肤、浅筋膜、肌肉层(及深筋膜)、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壁层等组成,其中有丰富的深浅动静脉、淋巴管、肋间神经、腰神经等。

腹针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而言,
1、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

2、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理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

3、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要注意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
同一般毫针。

进针:腹部进针时要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期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以免刺伤内脏。

七、腹针的适应症
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临床大致可分为:
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4其他的针灸适应症,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八、腹针的禁忌症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

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孕期均为禁忌症。

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虚弱的病人,在施术时宜谨慎处之。

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