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

浅析国家主权原则
摘要:
主权国家,即国家是独立的,自主的。

国家主权非自行限制而不受约束;而这种自行约束仅仅是根据“约定必须遵守”(paotasuntservanda)原则通过履行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而实现。

传统的国际法是建立在单个国家的基础之上。

由于当前的国际问题都超出单个国家的管辖范围,因而不可能在这一层次上解决问题。

从现实出发,以整个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法律体系的基础,将人类共同利益置于单个国家利益之上。

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来理解国际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重新认识国家主权,即将国家置于系统之内予以考察,其权限应取决于它们所履行的职能。

关键词:国家主权主权理论维护国家主权
导言
一直以来,在人权和主权之辩中,有一句话是经常被引用来做有力论据的,并成为坚固的挡箭牌: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可是,这里得注意一个前提:国家主权属于谁?按照通行政治学理论,国家由人民组成,主权当然归属全体人民,但是人民太分散,没办法行使“国家主权”,于是委托给人民授权成立的政府去行使。

因此,政府只是前台掌柜,“国家主权”的幕后老板是全体人民,所谓“主权在民”是也!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再来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家主权才是不容侵犯的。

一、国家主权的涵义
国家主权又称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

①对内最高权,即国家对它领土内的一切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政治
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②对外独立权,即国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③自卫权,即国家为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必备的条件,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确认的一条基本原则。

丧失主权,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主权和领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根据主权对属于它的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反过来,主权也必须有领土才能存在和行使。

领土完整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表现,国家之间相互尊重领土完整是尊重国家主权的最主要内容。

应当指出,领土完整是个法律概念,而非单纯的地理学概念。

在地理学上,依领土分布的连续程度认识领土的完整性,将领土连成一片的称“连续领土”,领土被海洋分隔的称为“不完全连续领土”,部分领土被他国领土分隔或包围的称为“非连续领土”。

习惯上将连续领土视为完整,而后者为不完整。

而在国际法上,领土完整表明了领土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特征,指国家领土不能被分裂,领土主权是否被侵占。

连续领土若为别国侵占或分裂,也不能视为领土完整;相反,领土并不连续,但并未被别国侵占,仍应属领土完整。

领土完整是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是鉴别国家是否真正享有独立和主权的重要标准。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个互相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国家是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行使主权的,只有国家主权存在,才能保证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才能保证领土完整。

如果国家主权被剥夺,领土主权就失去了保证。

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领土也不可能完整。

如果侵犯了一国的领土完整,肢解、分裂、侵占了该国领土,当然就破坏了该国的主权。

因此,尊重一国主权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基础,尊重的一国的主权必然应该首先尊重一国的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国家主权的概念比领土完整的概念更广泛。

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凭借这种权力可以以最高权威和独立自主的方式处理它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外部事物,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

主权具有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

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实质上指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力,它通过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实现,体现在颁布法律、废除法律、决定国家组织原则、决定政权组织原则、决定经济体制、统率军队等权力上。

主权对外独立的属性派生于主权对内最
高的属性。

它主要指一个国家有权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处理国际事务和享有国际权利与国际义务,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其他实体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活动。

二、国际形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尖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极地深海和太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早已越出国界向各处扩散,并在不断地恶化,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

简言之,全球性问题就是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带有全球普遍性的不良影响和结果,并危及世界文明本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问题范围的全球性和解决这些问题努力的全球性。

它们的解决已经不是一国或几国的能力所能为,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如国家对疆域内的自然界及其资源有着当然的主权,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完全属于主权范围之内的事务,然而,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和跨疆域性则侵蚀了他国的环境;又如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时,利用资金优势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再如发达国家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将污染物(工业垃圾、核废料)有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掩埋,破坏这些国家的环境。

这些全球性问题突破了主权国家疆界的限制,模糊了内外事务的界限。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力的角度看这必然会威胁到主权国家原有的统治能力。

例如,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处理国际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国家除了采取一些重要的自我约束行为(如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限制发展省时省力的但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及污染严重的行业等)外,还要对国际性资源进行某种集中掌握,这就使国家的资源主权受到限制。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会借解决问题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本不应接受的解决方案,甚至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这当然更是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侵犯。

同时,各国为了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寻求合作还成立了国际组织或建立了一
些国际机制。

而这些国际组织或国际机制的建立正是主权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结果。

他们一方面为各国的合作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手段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组织超越国家利益去从事超越国家界限的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此外,他们也可能被某些国际势力利用而对有关国家的主权造成侵犯。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还促使人们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界限,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意识。

这种全球意识也会对传统的国家意识及主权意识产生冲击。

三、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
目前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钓鱼岛问题。

今年9月11日,日本传媒称,日本政府已与所谓钓鱼岛“岛主”达成协议,以20.5亿日圆的价格正式“收购”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中的3座岛屿。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1972年美国将其“行政管辖权”连同琉球一起“交给”日本,历史上琉球并不属于日本。

中日钓鱼岛争议由此产生。

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

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首次播钓鱼岛天气预报。

2012年9月17日,央视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日本“购买”钓鱼岛一事,引起中方官方和民间强烈反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日响应指出,日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对中方要求置若罔闻,执意推进所谓“购岛”进程,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无效的,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

中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存在主权弱势,这其中的原因体现从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进程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处于主权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争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国际体系结构的力量分布状况,使结构不再完全为大国所操纵,以此消除结构和进程对国家主权的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主权。

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犯。

换言之,国家是独立的、平等的,各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各国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其他国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

参考文献:
1、李刚;中国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吴兴佐;国家主权:民族国家永恒的原则[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011级刑法学陆菁2011030104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