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
答:
一、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在生活中也会很容易产生逻辑错误。
二、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等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而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换论题,与偷换论题等。
A、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
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
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
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如: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能一天就读完。
前一个“著作”指鲁迅作品的总体,第二个“著作”指一部具体的作品《狂人日记》,这里偷换了“著作”的概念。
B、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
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
如:你向老板请一天假,老板推心置腹地说:"你想请一天假,你在向公司要求什么? 一年里有365天,52个星期。
你已经每星期休息2天,共104天,还剩下261 天工作;你每天有16小时不在工作,去掉174天,还剩下87天;每天你至少花30分钟时间上网,加起来每年23天,剩下64天;每天午饭时间你花掉1小时,又用掉46天,还有18天;通常你每年请2天病假,这样你的工作时间只有16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休息不上班,你只干11天。
每年公司还慷慨地给你10天假期,算下来你就工作1天,而你他妈的还要请这一天假。
除了夸大其辞以外,里面还有很多重复计算,把“非上班时间的自由活动”也算成“减少工作时间的活动”了。
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统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
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里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了。
还有一个例子:
有这么一段话:“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
它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把对话生动而艺术地表演出来,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
”
在这段话中,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句中的“它”本来指戏剧,说的是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后半句转移到人身上去了,“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指的却是人,前后论题转移,犯了论题转移的逻辑错误。
2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
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
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
生活中犯“自相矛盾”错误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甲:照你看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乙:没有,根本没有
甲:你就是这样确信吗?乙:对!
这里“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他确信没有信念这件事本身就是信念。
还有,如:有个人说“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
见,仅供参考。
”
再如有人说“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
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既是“时刻缠绕着我”,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的情况说话人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3.同一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称为“模棱两可”。
如: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
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登记了”甲:"那么,你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
很明白了”……
这里有两种情况并隐含着一种推理:A:去,登记/非A:不去,不登记“谁说
我不去?”否定非A,“要是去,早登记了”否定A。
又如:甲:你看过《狂人日记〉吗?乙:“我只看过《祝福》。
”甲:“那你是没看过《狂人日记》了?”乙:“我什么时候跟你说我没看过。
”
“只看过”排除了A,“没说没看过”排除了非A,并用了新的论点来转移视线偷换命题。
这种论证特别喜欢用双重否定和偷换概念,“我没说A”,“我没说不是A”,“谁告诉你我说不是A了?”,“我说B”,并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却又不指出在哪里用什么推理说清楚来。
4.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是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理由虚假”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A 理由虚假是指论证论题的理由虽摆出来了,但是虚假的。
如:
“宇宙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宇宙能在一天之内绕地球一周。
”论据的虚假往往还表现在论据前提的虚假,即“预期理由”的错误。
比如,曾有人为了证明“火星上是有人的”,而提出的论据是:“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规则的条状阴影,而这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因此得出结论说:“火星上是有
人的。
”这个证明就犯了预期理由的错误。
因为,他所提出的论据“火星上的有规则的条状阴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这个判断本身是否真实还未确定。
B 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推不出”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推理形式不正确。
这种错误常见于违反了三段论的原则,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例如:
马都是奇蹄目动物,
河曲马是马,
所以,河曲马是奇蹄目动物。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河曲马”;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奇蹄目动物”;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马”。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马都是奇蹄目动物”;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河曲马是马”。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