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汤树德(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收稿日期:2009-12-24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

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

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

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

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

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

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

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

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

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

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

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

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

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

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

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

”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411・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致断送天下的愚蠢,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杜牧写这些作品和他深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不可分割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思想的形象表现。

杜牧在《郡斋独酌》一诗中说:“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擅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杜牧在这里表达了他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是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修补唐王朝之不足,使燕赵河涅的人民都安居乐业,沐浴圣贤的教化,扫荡外敌的侵扰。

杜牧就是抱着这种“平生五色线,愿补《过骊山作》等这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文来的。

《过华清宫》、舜衣裳”的理想,写出了《阿房宫赋》、杜牧出身于显贵高门之家,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又是《通典》的编撰者。

他的堂兄杜徐选配宪宗长女岐阳公主,“隆贵显荣,莫与为比”(《妓阳公主墓志铭》)。

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又登制科,他的《赠终南兰若僧》诗中说:“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就是指的这两件事。

杜牧出身如此显贵之家,又少年科第,且致力于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垂书》),按说他在政治仕途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然而,事实上相反,他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长期受到排斥,主要是李德裕的排斥,不得施展其才华。

他又很自负,在某些咏史诗中便表达了他恃才自负的深沉的感情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杜牧看来,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表现周瑜的天才军事策略,他不过是借助当时东风之力,侥幸成功而已。

如果当时不刮东风,大乔小乔二美人均为曹所掳矣。

杜牧小视周瑜,溢于词表。

诗中作者对已有结论的历史事件加以重新评论,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现了自己的胸怀、胆识和才华,英气逼人、令人叹服。

杜牧的这种不同众议的论句,往往能抓住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破旧论立新论是一个成功的因素。

作者抓住“东风”这个火烧赤璧中的重要一环来作文章,就把周瑜取胜的侥幸隐含其中,因为在当时这种天气的转变,并非人力所能做到的,这样立论不勉强,能自圆其说,诗歌不同历史论文,能写到这种地步,表达的既含蓄又清晰,实在难能可贵。

杜牧的这种论史绝句,往往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人所共知的事物入诗,写得意趣盎然,毫不呆板,说的是存亡成败的国家大事,却偏偏从“东风”的“便”与“不便”说起,本来应该说东吴的覆亡,却偏偏说那人所共知的大乔、小乔。

这样写有诗意的醇美,这就不是一般的历史论文所能比拟的了。

《题乌江亭》表现了杜牧那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能含辱忍垢、从失败中去夺取胜利的胆识:“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本兵家常事,包羞忍耻,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本色。

江东子弟,俊彩星驰,卷土重来,再决一雌雄,胜利是大有希望的。

杜牧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不灰心,不《题商山四皓庙》是杜牧感叹自己怀气馁,更不自暴自弃,这首诗是包含他有夺取最后胜利的意思的。

如果说《赤壁》、才不遇,那么,《题乌江亭》则是他一定要把“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理想付诸实现,决不半途而废的表达。

《苕溪渔隐丛话》批评杜牧此诗是“好异而畔于理”,意思是说,杜牧好作翻案文章,而于理无当。

他认为:“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但杜牧是作诗,而不是写历史论文。

《历代诗话》的编者即不以《苕溪渔隐丛话》为然,“呜呼!此岂深于诗者哉!”《历代诗话》的批评是正确的,《苕溪渔隐丛话》是不深于诗的。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言志的,论史不是他的目的,言志才是他的本意,杜牧是以论史为由表达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

杜牧作《春申君》诗说:“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真的猛士都想着去酬报以国士之礼待自己的人的恩惠,然而春申之冤谁给昭雪?三千门客,都受了春申君的恩惠,珠围翠绕,待之以国士,究竟有谁成为国士去杀掉李园?杜牧写这首诗是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叹,和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知道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皇帝多为宦官所挟制。

虽然朝廷用了许多俸禄养了大批官吏,难道不是“三千宾客总珠履”,可又有谁去歼灭宦官,为皇帝分忧和报仇?诗人用心之苦,用心之深,用心之痛,在于极力挽救世道人心,以古来告诫当世。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河徨》)。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咏史诗,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转第124页)・・151[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1,(1).[4]南开大学教材编写组.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罗选民.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Application of Tra nslation The ory i n Fu D onghua’s Tra nslation B ook Gone wit h t he Wi ndS HAO Shi-cui(Tianj in Elect ronic I nf ormation V ocational Technolog y College,Tianj in300132China)A b s t r a c t:Fu’s translation version Gone with the Wind is possessed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t vo2 cabulary layer.Taking several sentences f rom the paragrap h which describes the looks,dressing,and temperament of Scarlette O’Hara at the level of sentence structure as exampl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lendid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in Fu’s translation version Gone with the Wind in detail.Ke y w o r d s:Gone with the Wind;domestication;language;translation(上接第115页)参考文献:[1]中国文学史[M].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编辑部.唐宋绝句选注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Poe ms on Hist ory f rom L ate Ta ng Poet D u MuTAN G Shu-de(Tianj in Modern V 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 in300222China)A b s t r a c t:Du Mu’s poems on history involve more about political aff airs.These p oems 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 resent and have p rof ound meanings,by which the poet exp resses his sentiment and criticism on realistic politics.Ke y w o r d s:Du Mu;poems on history;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 resent;bold and uncon2 strained・・1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