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检测题
一.词汇积累
(一).课下注释
1.伤 2 世隶耕 3.隶4尝 5.书具6.异焉7 异8旁近9.自为其名10.收族11.收1
2.自是1
3.立就1
4.文理1
5.邑人1
6.稍稍1
7.宾客其父1
8.宾客1
9.乞20.利其然21.环谒22.称23.泯然众人矣24泯然25.众人26矣27王子28 通悟29.受之天
30受31贤于材人32.贤33.材人34受于人35不至36彼其38得为众人而已耶
39.邑人奇之40 父利其然41.固众人42 从先人还家43 卒之为众人44 或以钱币乞之(二)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三)一词多义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代指这件事(邑人奇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仲永之通悟)(于厅事之东北角)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代指方仲永写的诗(或以钱币乞之)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他的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闻余闻之也久。
听到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声誉。
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
如此其贤也。
有才智。
书即书诗四句书写
未尝识书具用来书写
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还自扬州从
还还自扬州回来
从先人还家回到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
卒之为众人成为
以其诗以养父母把(将)
或以钱币乞之拿(用)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使就学从事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做宾客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名并自为其名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指出
夫今夫不受之天无意义句首发语词
夫起大呼丈夫
与借旁近与之给
与蒙论议和,跟
别士别三日分别,离别
结友而别分别,离别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其受之天也,贤于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译: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泯然众人矣译: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7. 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9.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0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译: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
(五)理解原文填空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的反面实例,说明
2文章分两部分: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而最终“”,变得平庸无奇;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采用的写法,叙事部分按照的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4.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第一段,首句交代、、、。
其中“”三
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又暗示了;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采用见闻录式,仅以一“”一“”一“”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另外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5.用原文填空:第一段中“父异焉”的原因是;“邑人奇之”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受于人者不至泯然众人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叙事不使学
泯然众人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3.借事说理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4.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方仲永的非凡天资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忽”“即”“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见”一“闻”一“问”惋惜哀伤 5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六)思考答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根本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5.第三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
6.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是你害了你的天才儿子。
)
7.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读完
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8.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名言警句各两个。
成语:典故; 名言警句: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铁杵磨针等孙康映雪读书孔子韦编三绝王冕画画等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中国俗语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请结合方仲永的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才;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才;就像我们很多“笨”学生,早早地辍学。
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好学,最终也能成才。
比如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如此成才的。
)
10.后天的学习很重要。
请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并另提出一个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的观点。
提炼论据:自小天资聪明的方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提出观点: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1.读了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于成才,就像仲永一样。
1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