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字词解释补充
1、谓:对……说
2:以:用
3、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4、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5、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6、孰:疑问代词,这里可译为“哪里”。

7、若:如,比得上。

8、乃:于是,就。

9、士:士人,这里指读书人。

10、“士别三日”中的“三日”是虚指,不是实指三天,指的是“分别了一段时间”,并不是实指分别了三天。

文言文中的“三”一般是虚指,可译成“几,多,屡次”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三”也是虚指,译成“多、几”。

11、之:助词,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
12、遂:于是,就
二、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论议军务,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吴县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重新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而后离去。

三、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劝学)
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就学)
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赞学)
2. 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
【答案】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劝解。

孙权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既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是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答案】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

不过,吕蒙也有答话,“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开始时是拒绝的。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一问,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问,此题要考虑到文章的表现的中心事件。

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了吕蒙怎样的神态?
【答案】颇为自得的神态,巧妙接应鲁肃的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人物重要语言的理解。

吕蒙对鲁肃的赞叹感到欣慰。

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快。

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

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

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

所以是自得的神态。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案】鲁肃之所以主要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结尾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一问,用原文回答:(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问,详细交代对话,是因为鲁肃敬才、爱才,所以他为吕蒙的才略
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三问,孙权劝学后吕蒙才识突飞猛进,令鲁肃大吃一惊。

需知吕蒙原本给鲁肃乃是莽夫形象,鲁肃敬才,所以马上与吕蒙相交。

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拜访对方母亲与之结为好友变现为甚是在意,敬重的态度。

这也从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孙权:关心部下,又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循循善诱。

吕蒙:坦诚豪爽,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7、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合理规劝
④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他人。

8、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省略了吕蒙的学习过程。

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关系不大,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