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小城镇

德国小城镇

德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一、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印象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

其城镇建设与发展既遵循了市场竞争的原则, 也考虑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做到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一)完善的法制体系。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 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管理,政府间权力和责任关系清晰明确。

由联邦政府管理的主要有外交、国防、财政、海关、联邦铁路、联邦公路、联邦邮电、联邦水运、空中航运等; 由州政府管理的主要有本州的行政事务和财政管理、环境保护、卫生设施、法律司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 由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是地方行政事务及行政管理、地方公路建设、公共交通、科教文化、水电能源、城市规划、住宅建设、公共秩序、卫生医疗社会救济等。

德国以空间规划为主体, 其规划体系是由联邦规划、州规划、地区规划、地方规划( 即城镇建设指导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图则)构成。

联邦规划由联邦政府负责编制, 主要是制定联邦范围内的规划目标、全国性的规划标准, 并根据各州发展现状来调整全国性的布局。

该规划由联邦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负责组织, 在充分考虑欧盟规划要求的基础上, 与相关各部协商后提出规划方案。

此外, 联邦政府还负责编制全国性的专业规划。

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编制与上级规划相协调的地区各项规划。

(二)严格的城镇规划。

德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和颁布程序非常严格。

首先是做出规划编制的决定, 然后编制几种规划草案, 修改形成规划方案后进行公示, 最终确定规划成果。

报政府审批并取得议会的通过后, 才能进行实施。

做到了严格依法办事和充分尊重民意。

德国法律对州、市、镇规划赋予的权力较大,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非常健全, 规划一经制定, 便确定为法规,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更改; 德国的城市和镇实行高度的地方自治, 空间规划的实施不仅仅靠法律和法规来保证, 还在规划的全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组织结构并赋予其法定任务,建立起一种在国家、区域和地方自治之间的协调机制。

这种协调机制的特点是注重区域规划, 组织参与地方规划, 注重规划审批前的协调。

德国社会经济发达,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城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由政府提供完备的机构、人员、资金和技术保障。

每年投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经费很大, 主要用于城镇发展研究、规划编制和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依据实际情况, 都建立了适应本地发展的城镇建设管理体制。

例如原东德地区与西德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上有较大差别, 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管理, 促进了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三)精美的建设成果。

德国城镇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与分布、城镇布局和形态已趋于稳定, 城镇建设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德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 只有少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村庄中基础设施配套经济合理,居住者主要是城镇居民。

德国的城镇街道与建筑都有怡人的尺度。

广场、绿地的规模适宜, 选址考虑周全合理。

德国几乎每幢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施工, 细部精美, 维护良好。

德国民众更关心自己的住宅与工作场所, 以及每天走过的街道和休闲的咖啡屋, 而这一切确实是非常精致美观。

德国高速公路两侧的景观,虽然是在冬季, 但道路两侧景致优美自然, 所到之处是各种形状的树木, 大片的森林、草地与造型各异、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可以看出, 他们在道路的景观设计中, 充分考虑并妥善处理了道路便捷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生态。

(四)包容的建筑文化。

德国有悠久的历史, 建筑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是城镇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 德国的建筑文化又具有非常好的包容性, 能很好地处理新旧建筑的关系。

柏林市索尼中心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一段旧建筑断墙, 德国议会中心被毁坏的穹顶用钢材和玻璃修复, 周边的新建筑则采用了现代手法。

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古旧建筑,基本上是分三种情况对待。

第一类为在建筑艺术和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古旧建筑, 采取严格的保护和整修, 具体采用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两种方法,前一种采用与古旧建筑最接近的材料和相同形式来整修, 后一种则采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替换原有已损坏的建筑构件, 但形式、尺度关系保持与古旧建筑的统一。

这类古旧建筑一般作为博物馆使用; 第二类古旧建筑的重要性略低, 一般是在保持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现代化的整修与改造, 赋予新的功能, 如酒吧、咖啡店等;第三类是在古旧建筑周边新建的建筑, 一般不是采用简单模仿修建仿古旧建筑的形式, 而是大胆采用对比的手法, 利用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建造适应当代人需求的建筑, 同时吸取古旧建筑在尺度、建筑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与古旧建筑对比中的和谐统一, 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广泛的公众参与。

德国对公众参与规划有完善的机制和法律保障。

如不遵守规定程序, 公民可以对已通过的规划进行起诉, 法院会判规划无效。

这种做法虽然容易导致规划编制周期加长, 但由于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公众和各方面的意见, 所以最后形成的规划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 保障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也有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

德国公众对城镇规划的广泛参与体现在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

首先是在做出编制规划的决定后,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 如报纸、宣传册、居民大会等, 将规划的目标、必要性等公布于众。

然后公众的代表与规划编制者共同编制几种规划草案。

市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规划草案的讨论, 如公告、传单、各种展览会等等。

根据公众意见,规划部门将这些草案合并成一个方案。

在确定方案以后, 要进行公众展示, 进入公众参与的第二阶段,并邀请相关人士进行评论。

规划部门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要做调查和审评, 并将合理建议纳入规划方案, 如果修改变动很大, 则要重新进行第三阶段的公众参与。

最终确定的方案成果, 要连同对市民和公共机构团体参与的意见处理书报上一级管理机构审批, 并公布审批结果。

此外, 市民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规划文件,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被充分重视, 采纳到修订的文件中或解释不能被采纳的原因。

例如我们访问的法兰克福大区规划协会, 其编制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公示后收到了上万条市民意见, 这些意见都由专人归纳整理后逐条给予答复。

(六)有序的城镇管理。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河流清洁自然, 植被郁郁葱葱,鸟儿随处可见, 人与自然和平相处, 体现出小城镇宁静和谐的良好氛围。

我们这次在德国考察的小城镇, 其主要功能是以生活为主, 在规划建设上更加重视社区人居环境的营造,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上更加注重方便、便捷、人性化服务, 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 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等设施齐全。

在城镇范围内几乎看不到警察, 住宅与公共建筑没有防盗栏杆, 自选商场不设监控装置。

小城镇的道路曲折弯延、交叉点多, 车辆和行人均能自觉遵守交通指示灯的指挥。

看不到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的现象。

公共绿地不设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也无人践踏。

二、启示和思考德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 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国情, 但是他们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我们认为,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既需要实践的探索, 也需要研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既需要借鉴研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 更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 注重人居环境的和谐自然。

德国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编制中明确考虑环境容量,限制建设类型与用地范围。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都有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严格规定,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柏林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数公里的森林绿化带, 成为该市一大特色景观,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当前, 德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人们追求的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恬静高雅的生活, 其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 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要节约资源, 提倡经济、合理、实用、高效。

要注重人的身心健康, 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要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要设置垃圾、废物的收集、回收和处理系统。

要倡导节地、节材、节水、节能, 避免频繁地大拆大建。

要防止出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现象。

(二) 强化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

德国城镇规划中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以及倡导公众广泛参与的做法,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在我国建立起有效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最有效的途径是用法来规范制约各种权力, 赋予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制度保障, 使公众更好地发挥作用, 体现城乡规划建设的公众性。

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改进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注重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 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要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扩大城乡规划网上办公范围, 公开规划信息, 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三) 严格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

德国对城镇规划实施有效监督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要进一步严格我国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 注重科学民主, 逐步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要建立一整套严格透明的操作程序, 从制度上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有效性。

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城乡规划实施的严格监管。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切实管理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等城乡的公共资源,保障城乡公共利益的实现。

(四)加强历史文脉的保护。

德国对古旧建筑保护的法律非常健全, 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 始终重视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 注重城镇特色的营造。

我国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保护好城镇的历史文脉、文物古迹、风貌特色。

要注重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风貌和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保护,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从内容、特点到表现形式, 予以系统保护。

要在着力保护诸如整体格局、城镇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有形财富的同时, 重视城镇气质、风韵、人文特色等精神财富的保护。

同时, 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 要注重地方特色的继承、保护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