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对于迅猛发展的中国来说,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
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江泽民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
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
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
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在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提出了“审慎地把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既顺应潮流,又循序渐进,趋利避害”的方针。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利用国外市场、资源、资金、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又使我们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上占优势的强大压力和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尤其是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这种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是智力竞争。
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自身发展,抵御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因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影响巨大。
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世界和平更有保障。
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己经而且将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机遇,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促进共同发展。
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并交汇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促进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国际社会具有巨大的契机作用。
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有全新的再认识,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要依靠改变自己来影响世界。
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
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不利,主要是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对手(实际上就是潜在敌人),把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集中精力对付中国的缘故。
美国的这个转变必须得到充分的认识。
连续多年以每年超10%的GDP增长数字发展的中国已向世界雄辩地证明:中国正在迅猛地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各国对此态度迥异。
有的国家拍手叫好,有的国家忧心忡忡,有的国家叫嚷中国威胁论,有的国家千方百计图谋遏制中国,扼杀中国的发展。
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高瞻远瞩的外交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对势力,构建外部和谐世界,以保证中国发展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我们不妨看一下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
自从二战之后,世界开始了广泛的革命化浪潮,并纷纷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世纪末两极体制的崩溃,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特点。
世界各国进入了战略大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
如我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古巴,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他们希望世界能倾听到新兴国家的呼声。
老的超级大国苏联曾经一度沉沦,经过一段动荡后,又走上了复兴之路,成为现在的俄罗斯。
它的国力不断增强,希望恢复自己国家曾经拥有的声望和影响。
这几个国家成为现在最有潜力的“金砖五国”。
另一方面,欧洲已实施了统一货币、开放国界,正在逐步走向联合、统一。
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希望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独立角色,而不愿听从霸权主义的指挥棒。
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则不愿放弃既得利益。
东征西战,妄图建立“一超独霸”唯我独尊的单极体系。
于是世界就在这各种力量的较量、各种矛盾的对抗中走进了一个新“战国时代”。
俄罗斯、欧洲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等多极世界的基本力量就是对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最大制衡和威慑,正如《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作者所言:“美国谁也领导不了,美国只能领导自己”。
中国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开展强有力的外交活动,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发展。
这是中国外交战略总目标,而正确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印等大国关系则是中国实施总目标的基石和重点。
第一、中美博弈中、美既是贸易伙伴,又是战略对手。
一方面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国,另一方面美国始终把中国看成潜在的威胁和未来的对手,担心中国崛起后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和战略利益。
在军事上对中国实施防范性包围,将其海军的60%驻扎在亚太地区,构建美、日、澳军事同盟,并拉拢印度妄图构筑亚太小北约。
美国还借反恐的名义,驻军中亚,拉拢蒙古,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
面对强敌,中国怎么办?中国一方面要坚定自己的理念构建和谐世界,和谐周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
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强大的海军东进太平洋,反击美、日遏制。
用合纵策略来击败连横!而在具体策略上,不是一味与美国对抗,而是文武两手。
文的一手是对美国晓之以理。
让美国充分认识到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全球国际事务方面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
中美如果对抗,没有赢家。
美国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在多极世界中仍保持为强劲的一极。
2007年APCE首脑会议上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重要的会谈,充分阐述了我国的立场。
同时为双方联合反对台独入联公投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场胜利。
同时,中国也要准备武的一手。
中国伟人毛泽东曾经指出从战略上、本质上看,美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并未过时。
总之在对美博弈中,坚持要用文武两手。
在暂时的和谐局面中,抓住机遇,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国家实力。
早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与俄罗斯结成战略伙伴俄罗斯是十月革命的故乡,中俄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
近年来美国一方面支持北约东扩、肢解前苏联。
另一方面又以反恐为由,进入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范围。
最近美国又企图在俄罗斯西部邻国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弹系统,直接把矛头指向俄罗斯。
以致俄罗斯忍无可忍退出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恢复了战略轰炸机远洋巡航。
由于俄罗斯深受美国霸权主义之害、北约东扩之苦。
所以它与我国持多极世界的统一立场,唱反对霸权主义的同一首歌。
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已在多个场合宣布要继承普京的路线和政策,并聘请普京当政府总理。
俄罗斯与中国亲密友好关系有望长期稳定保持下去,俄罗斯才是中国的真正战略伙伴。
俄罗斯经济实力虽不够强大,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还拥有令霸权主义者望而生畏的高科技武器。
近年来,在普京提出的“军队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的口号下,俄罗斯大力推进国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在军事技术上匹敌的国家。
鉴于上述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原因,中俄在以下多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1、在国际政治上,在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会议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紧密合作、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极世界。
2、在经济发展上全面合作,高速扩大双边贸易。
争取在2010年双方贸易额翻一番。
在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军演、六国首脑会晤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交流合作。
因此中国可将振兴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结合起来,使从俄罗斯白令海峡向南经朝鲜半岛至中国黄海环太平洋区域发展成一个新的跨国的经济特区。
这会给中俄双方都带来巨大利益。
3、在军事上扩大采购高科技军事武器、开展联合军演。
我们不但要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还要大量引进和购买俄罗斯的先进武器如在俄罗斯航空展展出的最新型S—400防空导弹和歼击轰炸机,以及新型导弹驱逐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的武器同样可壮我国防,打击外敌或用于解决台湾问题。
这样一可迅速增强我海空军实力,二是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提供资金,三还能鼓励和刺激欧盟,促使其冲破美日阻力开展对华军售。
一石三鸟,利莫大焉。
第三、对日外交策略我国虽然现在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日本依然排名第三。
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跟美国亦步亦趋无独立主见的小国。
2006年初,日本和美国举行安保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美日的共同“战略目标”。
日本还派遣军舰进我东海,窥我春晓油田和跟踪我进入太平洋的潜艇。
日本新首相上台后,曾迅速来华访问,并表示要跟中国搞好关系,但日本又拼命拉拢同在太平洋地区的印度和澳大利亚,妄图遏制中国。
同时反对欧盟向华出售武器,日本军方还企图向台出售P-3C反潜机并与台搞联合军演。
日本这种两面派做法,一方面说明它希望与中国修好,摆脱在亚洲的孤立处境;另一方面则说明它存在着登陆野心(即登上亚洲大陆发展和领导亚洲的野心,二次大战即是明证)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狭隘心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进口的大量原材料和石油要通过太平洋输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大量商品也需要通过太平洋输往目的地。
中国必须实施“蓝海”战略(即进入太平洋深海的战略)。
中国海军应该走向远洋,正如中国伟人毛泽东诗曰:“敢下五洋捉鳖”。
因此中国“下洋”战略和日本的“登陆”图谋,存在着必然的碰撞和矛盾。
中国是个大国,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战略眼光和气度。
因此中国在对日外交中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经济上,中国可以与日本继续在经贸关系上扩大合作,甚至可联合开采东海石油项目,寻71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