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第四,有所作为: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和谐世界”(2000-)。

中美战略互信困局:中美关系的评估与建议(1)促进区域合作和保持区域战略平衡。

(2)使两国间高级磋商机制化。

(3)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和人权问题情绪化。

(4)推进和宣传合作领域里的进展。

(5)确保控制台湾危机的措施。

小结:中美关系的螺旋式发展中美关系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矛盾的反映。

美国始终对中国崛起保持警觉,坚决捍卫其全球领袖地位。

美国对华政策好像一个钟摆,左右摇摆却不离一定限度。

中国对美政策逐渐更加自信、成熟,但是难以抵挡来自美国的压力。

中国把美国视为一个不讨人喜欢、但却重要的交往对象,学会了和美国沟通、合作,表现出务实、讲求实效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美关系属于大国外交,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彻底破坏这一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很多,但是歧见和矛盾也很多。

中美关系的发展——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情况——必定是螺旋式的上升。

中苏A. 49年—50年代后期:总体上是友好的。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新民主国家展开。

一切的行动遵守苏联“老大哥”的安排,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现实利益。

B.55年开始:中苏出现矛盾,毛泽东因为对苏共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并要同赫鲁晓夫抢夺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于六十年代开始攻击“苏联修正主义”。

还包括两次台海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上苏联袒护印度的态度。

C. 62年中苏关系陷入低谷:一夜之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62~64年展开了中苏大论战。

66年中国开始文革,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69年前后的中苏边境冲突更是不断把两国推向战争的边缘,最终中苏关系宣告破裂。

D.76年后,邓小平执政,开始逐渐缓和两国关系,86年开始逐渐将两国关系正常提上议程。

总的来说中苏关系经历了“蜜月期”、“争吵期”、“冲突期”和“和好期”中俄关系:有广泛共识,无重大争议中俄关系汇合点中俄相互视对方为发展机遇和外交的优先方向。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合作领域:经济互补性强(能源、经贸、高科技、地方合作、本币互换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强调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G20、APEC等多边合作)国际热点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反恐等)、障碍与疑虑(1)能源合作急需深化,中国需要北方能源输入线。

中石油将参与俄罗斯石油公司8个陆上区块开发和3个离岸项目(美国早已参加);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将从俄远东地区向中国提供天然气。

(2)经贸合作规模需要扩大。

中俄贸易额2014年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3)军事科技合作。

2006年,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水平下降,原因是中国军工企业高速发展。

2011年双方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包括航空技术。

2013年,俄出口24架苏-35战机(整机)给中国。

(4)中国中亚战略对中俄关系的敏感性。

中国与哈萨克的能源合作。

(5)新机制中的主导作用问题。

上合、金砖(6)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而不是短期的。

“战略协作”(俄语为“协同动作”)在实践中体现不足,应超越“合作”。

结盟不是中俄关系的选项。

(7)外交上仍存在相互猜疑。

特别是在对美关系上,担心对方与美国做交易,损害自己的利益。

(8)文明对话沟通不足。

俄对中国的印象是假冒伪劣、倒爷、黑工、“黄祸”、“中国威胁论”。

中国对俄的印象是傻大黑粗、“潜在威胁”。

深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途径与建议:(一)发展道路:相互坚定支持。

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二)战略协作:在国际与地区问题上加强合作。

中俄在国际秩序方面的共识: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促进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

中俄反对一国或国家集团单方面、无限度地加强反导,损害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

针对地区热点问题,中俄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三)人文交流:从利益共识到文化共识。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利益共识和理论共识被较多地强调,而双方间文化共识还不够。

应重视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只有尊重对方的传统与文化,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才能持续。

中俄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还要办“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

培养俄国内的“知华派”,加强建设中俄之间的“第二外交轨道”战略对话机中俄关系小结(二):分析与思考①中俄关系实现了三次升级定位,并仍在深化,其中美国因素是一个重要动力。

②中俄国家都处在转型中,因此各自的外交政策也处于调整之中。

中俄对外政策都具有务实风格,以服从于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

③中国是俄亚太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中心,但是不能认为这与俄外交中的欧美独联体同等重要。

④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对国际问题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比如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多力量中心世界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全面加强战略安全领域对话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中日现状:机遇:经济联系紧密,民间友好往来持续不断中日关系的障碍较多,主要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日关系必须走出历史。

历史问题、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变化、东海领土纠纷、安全关系及东亚地区安全恶化、台湾问题、国民感情恶化是其中关乎全局的重大障碍。

不过,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视为负面因素。

中国对日政策再思考(1)被动等待日本对华友好,还是主动营造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环境。

(2)重新定位我们的偏向。

我们没有理由设想:只要历史问题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中日政治关系就会一帆风顺。

(3)区分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

(4)稳定中美关系。

(5)中国应努力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6)中日经济关系应遵循市场规律。

(7)中国有必要加强对日本的公共外交。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论述。

1.50年代,一边倒。

背景: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实现孤立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给予援助;两大阵营的形成。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对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2.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

背景:国内极左思潮泛起和文革,国际上与苏联由分歧到分裂,援越抗美。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背景:联美抗苏,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4.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背景:改革开放。

5.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韬光养晦,大融入。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新时期,和平崛起。

背景:一超多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论述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对中国和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

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11届3中全会把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外交应该为这个大目标服务。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苏联因与美国争霸战线拉得太长,力不从心。

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后所形成的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以及苏联支持下越南入侵柬埔寨所形成的同样困境,促使苏联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收缩。

里根上台后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