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
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
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
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
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
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
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
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
礼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与行路让我认识了美食。
我渴望有一个机会,能去历史悠久的西安。
为了我能了解历史的宏伟,爸爸妈妈带我去了西安(因为兵马佣就在那里。
)这个历史悠
久的城市,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才是我最重视的)。
西安的名菜
不多,但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可以说是一绝。
说到小吃,西安的大麦
市街回民风味小吃街人来人往,大多数都是来一品西安的美食文化的。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你走在这条街上,可以走到哪里就
吃到哪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不管什么样的美食它的背后总有一个故事,领略它的美意就品其中的滋味吧。
去年我去了泸州的古蔺县,那里产著名的郎酒,因为它的名气,我也斗胆品尝了一小杯。
闻起来很香,味道有些辣,咽下后香气返
回口中,唇齿留香。
席里还听到关于郎酒的故事:从前有一位青年
很爱一位姑娘,但是丈母娘要求彩礼是一百坛酒,于是青年自己动
手辛苦酿制了一百坛酒,娶了姑娘,以后酿酒为生。
他为人很善良,酿出的酒深受人们欢迎,时间久了人们就称那个青年酿出酒的叫
“郎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美食,品尝美食,让我从中受益不浅,食物不分贵贱,食材也可以是普通的,只要制作的人用心就可以做
出一份美食,它不仅仅是口感上的满足,它可能更是一个故事、一
份情感、一种文化。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食,大若天地。
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
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
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
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
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
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
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
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
都能用“吃”来解决。
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
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
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
字来表达的。
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
工作就叫“饭碗”。
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
“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
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
”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
但通过对这
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