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科学思想史
科学思想史并不专注于史料考证和故事的阐述,它更注重于历史上科学概念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诠释,注重于这些概念及其思想体系的演变,并挖掘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方法和科学人类学的思考。课程内容将按照历史的脉络展开,将涉及如下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就与思想;
不同地域的科学成就及思维特色;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方法;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个性特色及思维精华;一些科学研究及成果引起的科学人类学案例探讨。类别课名称课程内容备注
■■■
社会调查与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社会调查方法概念体系、社会调查的逻辑与程序、如何选择调查课题,如何进行变量测量与操作化,如何进行抽样方法与问卷设计、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处理与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内容的介绍。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多元社会与全球化
心理学
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适当增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内容,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包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法律文化与法治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法律文化,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理论高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法的价值;2法的历史;3法的本质;4法的作用;、法的原则等。法治社会,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部门法的具体制度,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宪法要义;、民法要义;、行政法要义;、刑法要义;、诉讼法要义;、国际法要义等。
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了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各类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整体的正确认知。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艺术的功用,掌握艺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即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知道艺术与其他社会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明白艺术与哲学、科学、道德、政治和经济等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形式性。
艺术史
艺术史是介绍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各个角度了解艺术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内容涵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与生活;艺术的形态和特征;艺术的审美构成;艺术的创作与方法;艺术的风格和流派;艺术的欣赏与批评;艺术的种类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介绍中国文化经典,重点介绍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名著。通过对经典内容、思想文化背景的介绍,深入研读重点典籍或重点篇目,了解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脉络,领会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掌握重点典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并学会以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审视传统文化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文化,开拓未来。
古代汉语
课程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部分主要包括历代经典文言作品,通论部分包括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姓氏、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器具、古代音律等知识,常用词部分包括古代常见的词语及其发展情况。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备注
人文类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如科学哲学流派,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论。
写作与表达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有效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部分,采取实训加讲解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重点解决“敢于表达”的问题;第二环节重点解决“表达清楚”的问题;第三环节重点解决“即兴表达问题”。有效文字表达能力培养部分,采取实训加讲解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重点训练写作的基础能力,重点解决“写的清晰”的问题;第二阶段重点培养各类应用文写作能力,重点解决“写的规范”的问题;第二阶段重点培养写作的高级能力,重点解决“写的精彩”的问题。
经济学
本课程着眼于效率、公平、人的行为决策的依据等内容进行经济学启蒙教育,明确其为社会管理及稀缺资源的学问。主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管理学
从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者的职能、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沟通、管理创新等方面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勾勒管理原理体系、展示组织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经营理论等研究的演进路径,给学生以明确的整体概观,尽可能注意知识的广度与联系。
物理与艺术
艺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感性表达,物理则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性表达。本课程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宇宙图像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最终强调创新是他们的共同灵魂。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备注
自然类
数学方法与文化
无论是工科、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数学,仍然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得很肤浅,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本课程主要教授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开阔眼界纵横兼顾,理解数学内在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形成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备注
■■■
中国文明史
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入手,以思想文化的纵向发展为主线,简要介绍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流变、基本精神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影响,并结合中西文化论争简要介绍文化交流及文化主体意识,介绍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甚至人类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文明成果,课程中亦会少量加入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美学解读。
伦理学
介绍各种伦理学流派,展望伦理学的发展前景与未来,阐述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道德及道德现象的各种范畴和理论体系,剖析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将各种伦理思想的精华贯穿于其中,在省察和扬弃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伦理建构问题。
语言文化思维
语言的符号学本质;语言的结构及其类型;语言的社会功能;语义、语篇和语用理论(如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习语的文化透视);语言和思维的的关系,包括语言范畴与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和语言相对论;语言的演变与语言接触。
化学与社会
本课程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剖析社会话题与化学世界的关系,欣赏化学的魅力!本课程内容围绕一些专题展开,如“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概念及化学原理”、“化学发展简史”、“元素的起源、发现与应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和“水与水污染及其防治”等。为学习者展现了化学学科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一面。
西方人文经典
以西方哲学为主线,通贯历史、文学、政治、军事等内容,撷取西方思想巨匠的思想精华,点评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扛鼎之作。沿着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从德国古典哲学到现代西方思潮的时间轴,多维度展现西方人文经典的博大精深和高贵气质。研读与导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如理想国,形而上学,人性论,纯粹理性批判,旧制度和大革命,道德情操论,正义论等。
社会类
南京文化与历史
本课程主要讲授南京历史与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多万年前的汤山猿人直至年南京解放,内容涉及南京历史地理概况、城市名称更迭、境内文物古迹、历史名人、传统艺术等,并重点介绍六朝石刻、明代城墙和民国时期的城市与文化建设,从而展现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备注
独特风貌。
政治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全球化理论;全球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多元的道德与价值体系;文化交流与冲突;民族身份与认同;全球化意识与全球化思维;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与环境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学科性质;人与水;人与大气;人与土壤;人与生物;人与固体废物;人与物理环境;人与全球变化;环境多样性;五律观、环境规则观与和谐观;环境调控与科学发展等。
逻辑思维与推理
本课程主要讲授逻辑学关于概念、判断(命题)、推理、论证,以及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在实际运用与表达中的一些逻辑问题,将有针对性的展开课堂训练。
大数据与统计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是数据量极速膨胀的时代,大数据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词。大数据挖掘和融合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对大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焦点。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大数据的特性以及对数据挖掘、分析、处理、融合和应用的能力。
欧洲文艺复兴
课程内容涵盖:通向文艺复兴之路;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者;文学的形式与主旨;从文学看人文主义精神;艺术与艺术家;哲学的思考;政治模式的虚构;历史的新思考。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备注
■■■
运筹学(博弈论)
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基础、线性规划原理与解法、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技术、动态规划等优化理论。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艺术类
音乐与人生
课程通过对众多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最终努力感悟音乐的美好体验与人生的有机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