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义(上)作者:春华“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词,含有传统的、典范的意涵,通常是指来源于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美的价值或风格。
最早用于文学,十七世纪以后才运用在美术上,当时的学院普遍认为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已为未来立下典范,如文艺复兴也是受到古艺术的启发,才从中世纪的不成熟走向艺术的鼎盛。
所以“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都是指受古希腊、罗马文学、美术、建筑等艺术影响的思潮和美的风格,其特征在追求完美与永恒的价值,强调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结构的单纯、平衡与比例的整体和谐;精神上则崇尚尊严、高贵、平和等内敛性质。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在十八世纪中叶兴起于罗马,风潮所至,涵盖绘画、雕刻、建筑、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不同领域,甚至连陶器、家俱、纺织品等工艺,都受到影响。
究其成因则有天时、地利环境和人文制度等条件,如庞贝等古城出土引发的“仿古”热潮、美学家温克尔曼对古典精神的推崇,在学院制度中艺术的传承和后来拿破仑的大力倡导等等,都是促使新古典主义高度发展的重大因素。
ㄧ、新古典主义兴起的背景概述(ㄧ)、庞贝等古城出土引发研究热潮十八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两个古罗马城赫克拉宁(Herculaneum 于一七三八年)与庞贝(Pompeii于一七四八年)相继被挖掘出来,引发各界研究古代文化热潮。
庞贝城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东南,西临那不勒斯湾,北靠维苏威(Vesuvius)火山。
这座城市始于西元前八世纪前叶腓尼基人的开发,到了西元前七世纪,希腊人赶走腓尼基人继续统治,到被纳入罗马属地、西元前八十七年成为罗马的自治城市,人口约两万。
西元六十三年,维苏威火山发生过强烈地震。
正当庞贝居民由震灾逐渐恢复之时,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午,维苏威火山又突然喷发,熔岩落地时凝固成石块,覆盖火山附近地面,岩浆奔流,所经之处尽成焦土;接着又下暴雨,挟带着石块和火山灰泥流,将庞贝城整个埋没。
一千多年来,庞贝城逐渐被遗忘在维苏威山脚五至六公尺深的地下。
历史学者在查阅罗马古书时,知道有个庞贝古城,但难以知晓它的遗址。
一五九九年,建筑师封塔纳(Fontana)在建造、挖掘水道工程时,发现了庞贝遗迹;十八世纪初,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八公里处修筑水渠时,曾挖出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雕琢过的大理石碎块;一七三八年,与庞贝同样遭遇的古城—赫克拉宁,被发掘出来;一七四八年,人们在附近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块后,庞贝被重新发现,同时开始正式挖掘。
持续至一八六○年,由考古学家指挥领导,对庞贝古城進行有系统、大规模的挖掘工程之后,使整座庞贝古城得以重见天日。
庞贝城内面积1.8平方公里,石砌城墙四周长4.8公里,设有七座城门。
被挖掘出来的物品,皆显示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
而希腊人于此地,所曾留下的建设与文化影响,亦可由城内壁画得知。
这些壁画和遗迹,除了显示出当时罗马帝国的发达富裕,工艺精美成熟之外,却也深刻反映了人们沉溺酒色、骄奢淫靡的风气。
庞贝不是逐渐没落废弃的城市,而是突发的天灾瞬间摧毁的昨日繁华。
遗迹中保留了当时的真实景况,包括人们死前的逃命挣扎……如此惨烈的景象仿佛上天给人“道德沉沦招致天谴”最真实的警示。
图1 庞贝城的《帕喀俄.普罗科鲁斯夫妇肖像》(Pompeii, House VII, 2, 6 ,Paquius Proculus and his wife)湿壁画(fresco)西元1世纪国家考古博物馆(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那不勒斯(Naples)意大利赫克拉宁、庞贝古迹的挖掘中,真实古物相继出土,吸引了全欧学者探访意大利,并把其发现纪录成书出版。
一七五○年代,正当欧洲各国对洛可哥风格的虚浮、享乐与甜腻开始反感之时,这些古代艺术中的简朴理性风格重新受宠,一股对出土文物的模仿热潮于焉兴起,特别是在工艺品与绘画上,处处可见。
德国的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一七一七 ~一七六八年)于一七五五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发表《关于模仿希腊作品的绘画与雕刻之思想》(Gedanken u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 ),推崇希腊美术理想、高贵、单纯与静穆之美。
他又到罗马研究古代文化八年,全心钻研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史,于一七六四年在其著作《古代美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一书中,阐述古代文化之特质及发展过程,带动美术界和社会对古代美术、艺术表现的重视和研究。
他相信古典艺术具有“高贵的朴实与庄严感”,并主张艺术家无论在道德或美学上,对作品都应抱着诚实的态度。
一七八四年,法国画家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年)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宣誓》,表现罗马建国之初,荷拉斯三兄弟在父亲面前宣誓捍卫罗马的故事,正是对温克尔曼主张的一种回应。
画作以平衡的构图将英勇挺拔的战士与哀伤哭泣的女眷形成阳刚与柔弱的对比,其严谨的笔法和庄重的色彩,更突显了英雄为国家献身的高贵主题。
这幅作品于一七八五年巴黎沙龙展中,获得“世纪最高作品”之美誉。
图2《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与新古典主义大约同时期的启蒙运动(注一)与理性主义溶合成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化运动,当时的知识份子主张逻辑、清晰、单纯与道德,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充满缅怀复古之情,也希望回返到古代当时的美学,与新古典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除了庞贝等古城的启发,另有几件古文物的重大发现也对后代,起着强力的作用。
一八二○年四月八日,爱琴海希腊米罗岛上,农夫约尔哥斯(YorgosKentrotas)父子,在田地附近挖掘出一尊用希腊最名贵的巴罗斯大理石所雕刻的、高约二百零四公分的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阿芙罗黛特”(Aphrodite),此雕像正面稍稍内倾,左脚小步跨前,重心落在身体右侧,围着衣裙的双脚是另外制作,体态轻盈、优雅,眼睛凝视远方,自然流露古典、柔和的动感。
法国领事之前曾受命:“一发现古代艺术品,可即时购入”。
所以当法国代理领事路易.布瑞斯特一得知《米罗的维纳斯》出土,立即报告总领事,又快速转达法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公使。
于是,正当土耳其船只准备运走维纳斯雕像之际,法舰“拉.修普烈多号”赶到,将雕像拦截下来,带回法国,献给法王路易十八,路易十八再转赠给罗浮博物馆,尔后,罗浮博物馆也曾将维纳斯雕像送往世界各地展览。
《米罗的维纳斯》被运至罗浮博物馆,但还未公开展示之前,大卫便已向馆方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临摹雕像。
后来大卫因为拿破仑失败遭流放,他的学生葛罗转托多培耶完成这一心愿。
(注二)尽管《米罗的维纳斯》双臂失落,然而雕像的端庄与高贵气质却无与伦比。
当时考古学家和艺术各界,尝试了各种复原构想,都无法尽表其完整的理想典型之美。
图3 《米罗的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大理石,202公分高,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一八六三年,法国驻安德.诺普尔的领事查理.尚普瓦索(Charles Champoiseau),在爱琴海希腊萨摩塔克(Samothrace,∑αμοθρακη— Samothraki))岛上的一所大教堂遗迹后方,发现了《有翼的胜利女神》雕像。
这尊原来竖立于露天剧场最高处的雕像,也被送往罗浮宫博物馆收藏。
希腊语Nike,即胜利女神,象征着“海上的胜利”。
此雕像头部已失落,然而其正面迎风、昂然挺立的躯干和高举的双翼,不仅流露出健壮刚毅的律动美,更具有一种神圣威严的迫人气势。
向后飘扬的衣褶,反映出海风的强劲和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流动的线条和静谧高贵的体态形成强烈对比,令人赞叹。
(注三)图4 《有翼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also called the Nike of Samothrace),大理石和石灰石,328公分高,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自古人类的真正艺术,皆为荣耀神而存在;艺术的初期也多歌颂神的伟大、表现善与美好。
这尊胜利女神像正是古人表现神衹辉煌、庄严之美的成功范例。
只是后人多惊叹其创作技巧的高超,却忽略了古人“敬神”、“表现神光明美好”的内涵。
曾在意大利受学院教育的俄国浪漫主义画家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一七九九 ~一八五二年),在《庞贝城的最后一日》中表现了庞贝末日的灾难景象,他把头上顶着油画箱的自己画在画面左后人物中,实是借画暗指自己经历俄罗斯的历史变迁。
十九世纪末,随着社会动乱不安,个人主义也使艺术趋向非理性和主观。
新古典主义逐渐式微,最后仅在学院艺术中,还继续维持着艺术的正统。
图6《庞贝城的最后ㄧ日》(The Last Day of Pompeii),1833年,布留洛夫,油彩、画布,466×651公分,俄国国家博物馆(State Russian Museum),圣彼得斯堡(St. Petersburg),俄国(Russian)(二)、以学术方式延续艺术传统传统中最早的艺术学校是一五六二年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罗伦斯所创建的艺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学生们在学院里学习绘画技巧,包括解剖学和几何学。
十年后另外一间学院:圣路卡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罗马创立。
和佛罗伦斯的艺术绘画学院相较,圣路卡学院较偏重教育和艺术理论。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执政期一六四三 ~ 一七一五年)时,在一六四八年以类似圣路卡学院的模式,创建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与一六六九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一六七一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此三院于一八○三年拿破仑当政时,合为法兰西艺术院),以提高艺术水准为首要政策,同时大量增加王室艺术收藏,为法国美术传统建立了扎实基础。
与意大利相较起来,法国美术在十八世纪以前并未居于领导地位。
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一五九四 ~ 一六六五年)自一六二四年到罗马,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理论和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
普桑认为,一幅画必须包含最高的道德内涵,表现在能传达其知性内涵的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