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5.1相交线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1课时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三.初步应用 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教师提问: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课时P OA B C DCB ACBA 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O , A,B,C,……,其中l PO ⊥(我们称PO 为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 、PA 、PB 、PC ……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向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小结与作业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练习册。

教材第9页5、6.板书设计: 垂线(一) 垂线的定义 (二)垂线的画法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3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4课时a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5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杨玉叶授课教师总第6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7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8课时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9课时教材章节:第五章课题名称:5.4平移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难点平移的作图.知识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分析问题探究新知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了解平移课堂练习课本33页:1,2,4,5,6,7.。

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2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本课作业课本P33页习题5.4第3题板书设计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教学过程年级七年级课题6.1平方根(2)主备人张波授课人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开不尽方;2.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3.会用计算器算术求平方根;4.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过程方法通过拼正方形,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探究2的大小,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从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学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情感态度认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无理数,能进行比较教学难点探究2大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引入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二、探究新知1.拼法:按下图所示,很容易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2.问题:①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②你能像上节课那样得到一个平方等于2的正有理数吗?③我们只能把边长表示为2。

3.两端逼近法探究2的大小:∵12=1,22=4,∴1<2<4;∵1.42=1.96,1.52=2.25,板 书 设 计∴1.4<2<1.5;∵1.412=1.988,1.422=2.0164, ∴1.41<2<1.42;∵1.4142=1.999396,1.4152=2.002225, ∴1.414<2<1.415;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确地近似值.事实上,2=1.414 26 56…,同π一样,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的数与以前学的有理数一样吗?得到: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叫无限不循环小数.像7,5,3,2这样,所有开方开不尽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4.用计算器 求下列各式的值:(1)3136 (2)2 (精确到0.001) 解:依次按366,显示:56∴3136=56(2) 依次按2,显示:1.414 26 562.∴.14.412≈5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0625.0625.0 25.6 5.626256250观察上表,你发现什么了吗?(1)被开方数增大,算术平方根怎样变化? (2)被开方数与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有何移动规律? (3)直接写出:_____625000;_____62500==.得到:被开方数增大(或减小),则算术平方根也增大(或减小);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两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右)移动一位. 三、课堂训练1.已知164.1354.1≈,则≈4.135 ,≈01354.0 .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00倍,则它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 倍.四、小结归纳 小结本节课所学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配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 书 设 计㈡例题讲解: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3,2899,72,38-,0.35, -π,0.3616116… ①有理数集合}{ ;②无理数集合}{ ; ③正实数集合}{;④负实数集合}{.分析:带根号的数不一定都是无理数,外边没“-”的也不一定就是正数,应先化简再判断.2899,72,38-,0.35都是有理数;13,-π,0.3616116…是无理数;38- ,-π是负实数,其余都是正实数. ㈢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课本54页探究问题教师分析:在数轴上作表示π、2的点,由数构形,由形找点.构形:直径为1的圆周长即是π;边长是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即为2.找点:如下图所示: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即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实数,每个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三、课堂训练同步学习课堂练习部分 四、小结归纳 1.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实数的两种分类;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 五、作业设计课本57页: 2 练习册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0课时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1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1.2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2、渗透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知识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利用已有知识,引入1.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2.根据下图,你能正确说出各个象棋子的位置吗?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2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4.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教材第49页图6.2-1.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练习教材54页习题第1题、第2题、第3题小结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课作业第54页第5题、第8题.板书设计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七年级下册主备课:张波授课教师总第13课时教材章节:第七章课题名称:7.2.2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教学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量角器、一套三角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设置情境引入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分析问题探究新知展示问题:教材第56页图.(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教师说明: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3课时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4课时课题: 8.2 消元(1)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5课时课题: 8.2 消元(2)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6课时课题: 8.2 消元(3)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7课时课题: 8.2 消元(4)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8课时课题: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1)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29课时课题: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2)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初步体验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其实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也能用方程组解决.(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 :5,现要在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探索分析研究策略以上问题有哪些解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思路:(1)先确定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再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计算分割线的位置.(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列方程组求解较为方便.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组(4)检验并作答如图,一种种植方案为: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 和BCFE.设AE=xm,BE=ym,根据问题中涉及长度、产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组⎩⎨⎧=⨯=+431005.1:100200:yxyx解这个方程组得⎪⎪⎩⎪⎪⎨⎧==172941715105yx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 m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用类似的方法,可沿平行于线段AB的方向分割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拓展探究综合应用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纸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按以下步骤展开问题的讨论:(l)学生独立思考,构建数学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