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泌水的原因发布日期:2010-05-19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水泥凝结硬化的时间越长,自由水越多,水与水泥分离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容易泌水;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的大量泌水和沉析,大量的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混凝土保水性能下降,导致严重泌水。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砂石集料含泥较多时,会严重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粘土中的粘粒会包裹水泥颗粒,延缓及阻碍水泥的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砂的细度模数越大,砂越粗,越易造成混凝土泌水,尤其是0.315mm以下及2.5mm以上的颗粒含量对泌水影响较大:细颗粒越少、粗颗粒越多,混凝土越易泌水;矿物掺和料的颗粒分布同样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泌水性能,若矿物掺合料的细颗粒含量少、粗颗粒含量多,则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
用细磨矿渣作掺合料,因配合比中水泥用量减少,矿渣的水化速度较慢,且矿渣玻璃体保水性能较差,往往会加大混凝土的泌水量;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与混凝土的泌水性能密切相关。
水泥的凝结时间、细度、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
水泥的凝结时间越长,所配制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越长,且凝结时间的延长幅度比水泥净浆成倍地增长,在混凝土静置、凝结硬化之前,水泥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易泌水;水泥的细度越粗、比表面积越小、颗粒分布中细颗粒(<5μm)含量越少,早期水泥水化量越少,较少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封堵混凝土中的毛细孔,致使内部水分容易自下而上运动,混凝土泌水越严重。
此外,也有些大磨(尤其是带有高效选粉机的系统)磨制的水泥,虽然比表面积较大,细度较细,但由于选粉效率很高,水泥中细颗粒(小于3~5μm)含量少,也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泌水和起粉现象。
施工与养护,施工过程的过振,不是将混凝土中密度较小的掺和料或混合材料振到了混凝土的表面,而是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使混凝土表面的水灰比增大,这也是造成混凝土泌水的主要原因。
1、砂较粗造成配合比有误2、外加剂和水泥的适应性3、石子的集配可以查一下有没有变化4、看是否有了矿粉等掺合料泌水混凝土的表面部分,水比较多,这里实际水/灰比会相对较高,因此强度相对较低。
如果柱子上面还要继续浇筑混凝土,应将泌水表面层凿掉,避免新老混凝土之间有一个薄弱层。
也可以在混凝土终凝前,将泌水表面的浮浆层铲掉。
混凝土‘稠稀’称作混凝土工作性或和易性,一般采用‘坍落度’测定。
坍落度越高,混凝土越稀,工作性越好,越容易振捣密实。
但是,坍落度并不能表征混凝土是否容易泌水。
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能差,就容易泌水,主要与混凝土水/灰比、水泥与掺合料细度和保水能力,以及化学外加剂性能有关。
混凝土施工中缝隙、夹层及缺棱掉角的防治点击数:[194] 更新时间:[2008-11-21] 字体:[大] [中] [小]【缝隙、夹层】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产生的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防治的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使其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缺棱掉角】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的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防治措施:(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整齐,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如何防治混凝土质量通病中的缺棱掉角情况(一)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二)产生的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三)防治措施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1 裂缝控制1.1 原材料的控制1)水泥品种水泥品种对混凝土的收缩影响较大,对纯熟料水泥,水泥净浆收缩主要取决于C3A、SO3、石膏的含量及水泥细度等,C3A 含量大,细度较细的水泥收缩较大;石膏的含水量不足的水泥,具有较大的收缩;水泥中SO3 的含量对混凝土收缩也具有显着的影响。
在工程中,要根据混凝土工程特点或所处环境条件,应优先选用哪种水泥,从而尽可能避免裂缝的产生。
2)骨料骨料是影响混凝土干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粗骨料体积含量越大,混凝土收缩越小,就商品混凝土而言,在保证混凝土性能的情况下,增加粗骨料的含量,选用连续级配好,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含泥量少的骨料,可以减小混凝土收缩,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并采取脱水、排水、遮盖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保证含水率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已超过6 %。
3)粉煤灰掺合料在混凝土中掺入料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气温,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抗浸蚀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水泥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1kg 水泥放出原热量可高达500J,它能使混凝土中的温度达到75 ℃以上。
因其内部产生的水化热造成温度急剧上升,与混凝土表面形成温度梯度,故内部产生拉应力,它们都能使混凝土开裂。
如能采取技术措施将混凝土温度的顶峰温度加以限制,则能避免开裂。
采用冷却措施降低温度,这样费用增加较多,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对混凝土温度起到缓解作用。
但对低级粉煤灰,当掺量过多时,早期强度较低,温差较大时,不利于混凝土的抗裂,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不宜过量掺用,应选择优质的粉煤灰。
4)外加剂(1)减水剂:一般混凝土外加剂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对混凝土抗裂不利。
(2)膨胀剂:膨胀混凝土拌合物粘稠,无离析和泌水现象,因此泵送性较好,适应泵送施工,由于不泌水,容易产生早期塑性收缩裂缝。
因此必须注意早期养护。
补偿收缩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不宜超过35℃,由于掺入膨胀剂后需大量的水参与反应才能发挥膨胀效果,因此混凝土也可能产生内干缩。
混凝土充分养护是保证膨胀剂应用的重要条件,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1.2 配合比的控制在商品混凝土原材料一定的情况下,配合比对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
对配合比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商品混凝土应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2) 不同季节、不同的施工环境应采用不同的配合比;3)不同用途的混凝土应采用不同的配合比;4) 原材料变化时应重新确定配合比;5) 加强原材料的计量与控制,特别要加强雨季砂、石含水量的控制;6)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宜为0.4~0.6,砂率宜为3 8 %~ 4 5 %,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因此,不良原配合比会产生混凝土收缩加大,引起开裂。
1.3 施工过程的控制(1)加强商品混凝土的养护由于商品混凝土流动性较大,容易在早期发生混凝土半和物沉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等,因此必须加强早期养护。
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混凝土浇注后应覆盖一定厚度的草袋、麻袋片或塑料薄膜,过高过低的环境温度以及激剧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表面开裂。
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
但由于热扩散时间延长,混凝土强度和松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混凝土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贯穿裂缝的产生。
浇筑时间不长的混凝土,仍然处于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速度较快,适宜的潮湿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
(2)掺入膨胀剂的商品混凝土,由于膨胀剂反应产生膨胀需要大量的水,因此必须充分保持混凝土潮湿,最好蓄水或者洒水,也可采用连续喷水或塑料薄膜覆盖,时间不少于1 4 天,抹面后即可开始养护(3) 混凝土下料不易过快,柱、墙、深梁与板等变截面处应分层浇注。
(4) 模板要浇水,振捣要密实,振捣时间以5~15s/ 次为宜,过份振捣也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产生表面的收缩裂缝。
(5)混凝土浇注时,振捣后1~2h 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或表面压实抹光。
(6)大体积混凝土应分层浇注,每层浇注厚度不大于30~50cm。
(7)在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应加强温度管理,混凝土拌制时温度要低于2 5 ℃,浇注时要低于3 0 ℃。
浇注后控制混凝土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5℃,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差在2 0 ℃之内,加强养护过程中的测温工作,发现温差过大,及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缓慢地降温,缓慢收缩,以有效降低约束应力,提高结构抗拉能力。
2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混凝土的裂缝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现裂缝,如果裂缝危害到其它方面的功能,那么只能采取补救(修补)。
在修补之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稳定,若仍处于发展状态,那么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结果,应采取哪种方法来处理以下介绍裂缝处理的几种主要方法:2.1 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
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