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鼠的习性

松鼠的习性

松鼠的习性摘要:在松山实习一周时间研究松山岩松鼠的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其中主要包括对岩松鼠的生活环境,食物特点,作息时间,筑巢特点,活动范围等六大部分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岩松鼠了解哺乳纲啮齿目兽类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

关键词:岩松鼠;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筑巢;作息时间;活动范围英文题目:The behavior of the squirrel英文摘要:Practice distribution, a week of Matsuyama Iwa squirrel in Songsha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rock squirrels living environment, food, rest time, nest characteristics,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of six parts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habits of life to understand the mammalia Rodentia animals animal through rock squirrels.The behavior of the squirrelKeywords:The squirrel, living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nesting, the rest of the time,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1.岩松鼠介绍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

与其他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又被合称为松鼠形亚目。

松鼠一般体形细小,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部分物种会以昆虫和蔬菜为食,其中一些热带物种更会为捕食昆虫而进行迁徙。

松鼠原产地是我国的东北、西北及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南极洲外,全球的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北京松山主要分布的是岩松鼠,俗名别名石老鼠、扫尾子。

繁殖方式胎生。

习性,岩松鼠则栖息在山区的岩石区,岩松鼠虽然能攀登于树上,但主要还在岩石间栖息,一般营巢于岩隙间。

体形特征大小:20~25厘米、尾长:15厘米。

外形有些像红腹松,耳大明显,四肢略短,尾毛蓬松、稀疏,背毛呈青灰色,腹部及四肢内侧毛为黄灰色,下颌为白色。

食性岩松鼠白天活动,主要以野生果实或植物种子为食,如坚果、胡桃、杏等,但有时也会食农作物,是一种山林的害兽。

岩松鼠分布于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贵州、安徽及湖北等地区。

为我国的特产动物。

岩松鼠的毛皮可制衣帽和手套等,也可笼养观赏。

数量多时,对农林业有一定的危害。

2.研究方法及步骤研究方法:小组主要用观察法,估计法,及红外摄像仪搜集各方面松鼠的习性的数据,图片,资料,并用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松鼠的习性。

研究步骤:6月9号:小组成员上山熟悉地形,寻找松鼠及其洞穴。

6月10号:在清晨五点左右观鸟是发现松鼠洞穴,观察洞穴周围的环境。

下午进入松山保护区寻找松鼠的踪迹及食物残壳,在胡桃楸,油松林缘发现大量松鼠。

6月11号:清晨在发现的洞穴出观察松鼠,在洞穴上方的树杈上发现几只出洞的松鼠。

在中午,下午分别派小组成员轮番观察松鼠洞口处,了解其作息时间。

6月12号:使用红外摄像仪,在松鼠洞口放置两台红外摄像仪,通过拍摄的图片及视频分析松鼠的习性。

3.松鼠的习性分析3.1生活环境岩松鼠的生活环境主要有三类,山区、丘陵的多岩石和林缘碎石滩、耕作区及居民点附近。

半树栖与半地栖。

第一类是山区,山区上的各种种类的树木很多,便于松鼠活动和取食。

而且在松山上有一大片的核桃楸以及占据一个景点的油松林。

这给松鼠提供了很多的食物,在上山的沿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松鼠的窝,窝里都有储存松子和核桃,沿路也有很多核桃的壳。

这说明山区里生活着很多松鼠。

在第一天我们向松山保护区山上爬时就发现了很多松鼠。

在临近观景台前有一片核桃楸,在那里发现了松鼠。

高大的核桃楸也为松鼠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以及后来我们小组行动时,到油松林也发现了很多的松鼠。

山区上还有别的各种各样的树为松鼠提供了大量食物以及活动空间。

第二类是丘陵的岩石,岩松鼠喜爱在岩石里打洞作窝,生活在岩石中不易被牲畜践踏也不易被人类打扰。

因此岩石是它的一大类生活环境。

在我们所住宾馆外面一走出去就是对着一个高大的岩石。

经常能看到松鼠在高大的岩石上面跳跃,快速的奔跑。

并且在窄道旁那一遍岩石堆里发现了松鼠的窝,早上就能发现松鼠已经开始活动了,平时白天上山时路过那里也能发现有好几只松鼠在洞外和洞附近的树上活动。

它的洞附近还有水源,便于它取水,洞外的树就供它取食和活动。

在有岩石、岩石附近有水源和树木存在的地方一般就有岩松鼠的活动。

第三类是耕作区及居民点附近,松鼠不只取松子、核桃作为食物,它还是害兽,取食农作物。

在宾馆附近有几户农户,在他们的菜园中经常会发现松鼠。

松鼠活动快,人类捕捉也不是很轻松。

所以它也不担心会被人抓住。

因此,居民点附近、菜园子、农作物种植地也会有松鼠的存在。

3.2食物以坚果及其他种子为食。

喜食核桃、松子,也食杏子、桑葚等浆果及其核。

在田间啃食作物。

在村庄附近,常潜入住宅,穿梁跳隙盗食屋檐下挂的玉米及房顶晒的粮食a松鼠喜爱吃坚果、植物的种子、核桃、松子等。

他们是智齿类动物,吃这些可以磨牙。

在登山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松子、核桃等的壳。

在它的洞穴里和存储食物的储存洞里也经常发现松塔和核桃。

b松鼠也喜爱吃杏子、桑葚等浆果及其核。

在它的洞穴附近也发现过杏子的核。

c松鼠也喜爱在田间啃食作物。

盗食屋檐下挂的玉米及房顶晒的粮食。

d一般野生的松鼠还吃荤食主要以昆虫、幼虫、蚁卵和其它小动物等为主。

3.3松鼠的作息时间松鼠不同于一般的啮齿类,更警惕,更机敏,但通常在白天活动频繁。

松鼠有固定的洞穴,但有时为了躲避敌害经常钻入临时洞穴。

本组仅在一栈道前小溪附近的一个松鼠洞作为研究对象,用红外线摄像机进行调查。

但根据其他时间我们在野外的观察,发现一些在不知道是不是规律的问题。

3.3.1 规律○1清晨六、七点钟和下午四、五点钟最为活跃。

而且由于我们来的时间可能是小松鼠已经开始活动学习觅食的时间,在洞旁常见一群松鼠(4—8只)爬树喝水等。

○2在其他白天时间,油松林、灌木丛、石头缝、马路边中经常会发现一两只单独行动的松鼠。

○3但是在中午十一二点左右,它们活动明显减少,几乎不活动。

○4在夜晚七点以后,他们一般不会出来活动。

○5如果人离它们特别近,或者靠近它们的窝。

它们一天几乎不会出来。

3.3.2分析原因:①早上人为干扰少,空气新鲜适合松鼠运动觅食。

而下午觅食结束,打算在洞里睡觉或者其他活动。

②可能是鼠爸爸,或者妈妈,活动范围广,敢在远处觅食。

并且发现我们之后,迅速逃跑。

③天气炎热,太阳刺眼,不适合活动,并且觅食活动告一段落。

④不是夜间活动生物,而且鼠组并未抓到松鼠。

松鼠晚上活动不频繁。

⑤有些记录只有进没有出,或者相反,怀疑是松鼠的窝有多个出口。

(我们测量了洞长,发现其长度很长,见洞穴部分)3.4 活动范围 松鼠作息时间观察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一次出洞时间 5:13 4:45 未观测 第一次回洞时间 7:32 12:21 2:04 第二次出洞时间13:01 13:45 6:56 第二次回洞时间 / 未观测 12:05 第三次出洞时间 / 18:07 13:53 最后一次回洞时间 17:09 未观测 17:32 出洞的次数 2 3 2在松山一周的实习中,我们组在保护区各个地区都发现了岩松鼠的活动。

在松山我们在水流旁,核桃楸树枝上,还有岩石山坡上发现大量松鼠,他们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松山,松鼠的踪影随处可见,但是他们活动数量和地区的地形,食物分布情况有很大关系。

经过对实习几天的数据分析,在核桃楸林子有大量松鼠活动,但是在马路边这种地方松鼠活动的数量少之又少,它的种群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丰欠。

松鼠这种随着食物丰歉来决定种群数量的行为,它不仅有助于种群繁衍而且还有利于种群广泛分布。

经过对实习松鼠观察数据分析,发现松鼠的活动范围分布主要分为产仔生育地,寻找食物地,短暂停息地,夜间栖宿地四大部分。

产仔生育地多见于岩石缝隙,河溪石崖峭壁洞穴,水沟土壁上的土洞和山地,或者多岩石高大粗壮鸟类的洞中,主要具备特点是环境偏僻,牲畜不易践踏,人为干扰少,食物丰盛,光照强,隐蔽理想。

寻觅食物地含地埂田边,果园菜园,油松和胡桃楸等林缘,水冲沟边,主要具备的特点是具有可食资源丰富,水源充沛,视野开阔,活动无阻,能够逃避天敌。

短暂停息地常在溪涧路边的巨石上,枯树倒木上,岩石堆积处,山区居民房檐上等,主要具备特点是便于奔跑,方便停留,地势高中有低,低中有高,隐蔽优越,打斗,嬉戏,追逐等无影响。

夜间地主要在松鼠的巢洞中,主要栖宿在峭壁巢洞,缝隙、石头垒好的巢穴中,一般栖宿地固定。

对松山的岩松鼠活动范围分析我们了解松鼠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整个森林,活动范围与食物丰富,水源充足,躲避天敌等各方面条件有关。

3.5筑巢习性松鼠的筑巢习性和一般啮齿类的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它自身生存的优势条件,能够在树枝,屋顶,房檐运动自如,它筑巢也有很大的特点。

它一般在树枝上,或废弃的鸟巢中筑巢,它不仅在树上筑巢,也会在岩石缝,山坡上筑巢。

松山以岩松鼠为主,顾名思义岩松鼠,一定喜欢在岩石缝中筑巢。

在这次松山实习中,我们小组发现了松鼠的巢。

在松山栈道旁边的溪流边的岩石缝中我们发现了松鼠的巢,在实习第二天早上随老师观鸟时,在清晨五点左右我们发现了松鼠出巢,巢边上有四只松鼠刚从洞里出来。

在未来三天的实习中,我们小组重点观察这个巢洞,之后我们使用红外摄像机拍摄到松鼠每天出洞和进洞的录像,更有力的证明了松鼠在岩石中筑巢的习性。

在去松山自然保护景区我们也随时观察松鼠的巢穴,但是由于上山都是白天,松鼠一般不会在洞中,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巢洞。

而且经过对采集松鼠巢洞图片的比对分析发现,松鼠一般会有繁殖栖息的巢洞和储存食物的巢洞。

从图片分析,栖息繁殖的巢洞一般在巨大的岩石缝中或者树枝上,一般不容易被外界发现,洞口小,隐秘,安全,从而使松鼠的生存更安全,不易受到外界侵扰。

而松鼠的储食巢洞就明显不同,一般建筑在一些灌木丛下面,或者在山坡上,洞口较大,被植被遮挡,巢洞都会在一些松树,核桃楸周围。

我们在松山发现了很多松鼠的储食巢洞,洞中会发现有大量松鼠遗留下来的核桃壳,松塔等食物残核。

通过图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松山岩松鼠大多数在大型岩石缝中筑巢,少数在树枝上筑巢,并发现松鼠有栖息繁殖的巢洞和储存食物的巢洞,两者在外形,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