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审题强化训练

作文审题强化训练

作文审题巩固训练一
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

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形成有机联系,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用好“才”,安天下》
B.《善择“千里马”》
C.《定国安邦需人才》
D.《人才!人才!》
E.《想成才,“志”“德”不可少》
CD【解析】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关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

以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如B;以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以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如A;以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如E。

C其实指向了的前半句和,不过相对而言,这两句指向稍显雷同,不像其他选项能形成有机联系。

D表意不明。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参照2017年全国卷Ⅱ的模式,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

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火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

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
(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
(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
(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与选择
材料1:古语,讲“人穷就志短”,物质穷的恶果。

材料2:政策,讲“要主动脱贫致富”,扶贫的策略。

材料3:哲理,讲“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对贫穷的认知。

材料4:方针,讲“要精准扶贫,真扶贫”,扶贫的策略和手段。

材料5:认知:讲“物质贫乏会限制精神的高度”。

对物质贫穷的认知。

在选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既可以正面运用,也可以反面使用。

(二)立意
1、扶贫首扶志
2、扶贫更要扶智
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
4、可以贫但不可以穷(人穷但不能志短)
5、物质精神两手抓,脱贫致富成坦途
6、政府精准扶贫,个人自立脱困
……
“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

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
“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是协调的。

换言之,这个作文题要求一是围绕“脱贫(或扶贫)”来写,二是要从所选材料的辩证关系入手做思考。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今有一河将枯。

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

法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

法一见
效速而难久,而法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
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

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

但余以为:造血式扶贫,即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贫之计。

如何才能为贫困者造血,增强其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智。

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振奋精神,发力拼搏,一改丧颓顽气。

扶智,使人拥有实在本领,掌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

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目的。

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

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

何为输血?为贫困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

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

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能诱致贫困依赖症。

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果这一思想被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
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

不正确地帮助他人害处甚大。

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

曾经的大秦帝国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其自给自足。

英国尚未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到来。

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的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
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

否则可能致(800自篇幅)使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

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

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荣。

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人或民族,当赢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

扶贫与求脱贫者当鉴之。

简评:
文章仅仅围绕“扶贫”的核心,抓住“扶志与扶智”来评析论证,从“补水”与“开源”(“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正反对比的角度来展开,逻辑比较清晰、严谨。

内容也比较充实,管仲名言,大秦帝国,英国,德国。

语言凝练,也比较有力量,注重整句的运用,比喻说理。

基于扶贫而有所拓展,由个人到企业到民族国家的发展强大,强调“扶志与扶智”带来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结构上也很完整,书写也很漂亮美观。

按照2017四川阅卷场的标准,55分以上不为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
(2)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

(高尔基)
(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4)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
(5)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

(歌德)
(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黄檗)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

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观点鲜明,有针对性,符合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