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一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
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
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二尽管伦敦奥运会结束了,但8月5日奥运会上林丹和李宗伟那场羽毛球决赛还是历历在目。
林丹让我们揪心了一个多小时,在那一个多小时里,我们为他紧张,为他着急,怕他失误,怕他心急,怕他压力太大。
可是他就是那么的给力,在这场较量中笑到了最后。
从的“林一轮”,到的夺冠,再到的卫冕,他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
在我我买到了这本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我想知道这个内心强大的“超级丹”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从小到大,林丹就不是老师喜欢的“三好学生”。
但是,他拥有无比强大的正能量。
当“篮球飞人”乔丹在中国影响力如日中天时,林丹以无比认真的口气对母亲说:“没关系,美国有乔丹,中国有林丹。
”我相信,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不是谁都这样的“狂妄”。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
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
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
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
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全程。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林丹,那个时候他有个称号“林一轮”,老是在重要比赛中被别人一轮就淘汰。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林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每个星期,非常疼爱外孙的外婆都去体校看林丹,鼓励他坚持下去,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
外婆信天主教,林丹就在自己的手臂纹上十字架,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那些爱自己的人。
林丹找来一本迈克尔·乔丹的自传——《我的天下》,读完这本书,林丹才开始觉得,与其说是老天选择了赋予自己不一样的使命,不如说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对于热爱的运动,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生如赛场,即使不被看好,也能实现反转。
”8月,不满19岁的林丹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
至,林丹获得各类世界比赛冠军,长时间占据世界排名第一,并成为世界首位至今也是唯一一位获得羽毛球全满贯的选手。
《直到世界尽头》是林丹这些年运动生涯的一个真实写照,林丹在努力,一直在努力,直到世界尽头。
他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知道体育的真谛,知道他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汗水。
无论多么苦多么累的情况下林丹都不愿低头。
“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
”伟大存在于哪里呢?也许是众人向往的金牌领奖台上,也许是不被人注意的冷清角落。
但真正的伟大与成绩无关,更是一种精神的闪耀,在你的能力所及之处挑战自我达到自我的巅峰。
也许无人注视,但心中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全世界安静,你也为之屏息。
林丹,这个从福建龙岩的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小伙子,他平凡如你我,却在用一颗超级强大的内心,书写人生,书写未来。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三艾弗森的励志故事,起源于篮球场,却不局限于体育圈,他是赢得全世界的小个子球员,更是扛起黑人文化的巨人。
标志性的垄沟头,无视着装令的嘻哈装,随心摇摆的hip-hop……曾经非主流的黑人文化,更多徘徊于贫民窟黑人社会,并不被美国大众社会所承认,毕竟种族歧视依然是美利坚最难以根除的沉珂顽疾。
不过随着艾弗森踏入NBA的那一刻开启,黑人文化开始席卷NBA,甚至是逐步席卷全美,最终成为黑人文化步入主流的重要推动力,而艾弗森无疑扮演着先驱行者的身份。
出生在贫民窟,自幼生活贫贱,困斗于枪战与穷困边缘,黑人小子凭借体育天赋完成逆袭,如此励志故事在美国并不罕见。
从史前时代的张伯伦拉塞尔,到魔术师约翰逊与飞人乔丹,再到飞侠科比与皇帝詹姆斯,黑人球星成名成腕高薪肥约,当上球队老大,狂接广告代言,迎娶白(黑)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者不再少数,但概莫成为西装笔挺的联盟“好男人”,也可称之为变向“白化”,即最大化融入白人阶层,成为主流上层人士。
艾弗森迥然于众多黑人球星,他拒绝“白化”,甚至成为主流舆论中被“黑化”的叛逆者。
只因他从踏入这个万众瞩目的商业体育联盟,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反传统斗士,他不在乎任何条条框框,永远我行我素活在自我世界;他不在乎任何高高在上权威,桀骜不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不在乎被所有媒体苛责,只要还有球迷为他奋不顾身的拼搏鼓掌呐喊……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四郭晶晶曾在保定乐凯小学度过五年时光。
那时候郭晶晶进了跳水队。
一开始,郭晶晶的膝盖到脚尖伸不直,腿特别硬。
为了练韧带,坐老虎凳。
一次练习,郭晶晶腿骨摔裂,按理该回家休养。
但教练李芳怕回去“心散了”,因为她觉得郭晶晶性格外向,训练不专心,需要不断提醒。
因此,李芳让郭晶晶在游泳馆吃住,边养伤边观察别人训练,主要是把心收拢。
那段时间,郭晶晶就躺在小木床上,腿上绑着夹板。
一边养伤,一边看队员训练,听教练讲话。
即使在游泳馆养伤,她晚上照样做作业。
郭晶晶边学习边训练,每天都能完成作业。
这曾让班主任吴薇很奇怪,问她什么时候完成的。
郭晶晶说是利用休息的时候。
中午,还有下午训练结束后到吃晚饭前都是做作业的时间。
实在写不完,就在厕所写,因为宿舍到时间就要关灯。
对此,郭晶晶的姥姥很自豪,说,“我们家晶晶是两个脑子,一个脑子跳水,一个脑子学习。
”1996年奥运会后,郭晶晶训练时又摔坏腿,开放性骨折。
据时任中国跳水队副总教练于芬回忆,训练时,一名广东队的教练开灯。
他准备开右边灯,结果关了左边灯。
当时郭晶晶正起跳,在半空中一下看不见,踩歪了。
于是骨折。
这是一次相当大的打击。
在北京看病,按常规处理是要打钢钉,一年后再取出。
对于运动员来说,多做手术会影响训练。
于是采取保守治疗,打着石膏的郭晶晶回到河北。
摔坏腿是1996年12月,第二年10月是全运会。
选择保守治疗的郭晶晶,花5个多月时间慢慢愈合。
等腿好了,离全运会也只有5个月了。
养伤期间,她身高长了5公分,体重增加20斤,而且腿很细。
伤好了,接下来是魔鬼训练,每天6点起床,练习到8点,再吃早餐。
中午,别人午睡,她穿着出汗服在外面跑步。
顶着烈日炎炎,在晒得发烫、反着白光的马路上跑步。
下午继续上高强度训练。
1997年夏天,在郭晶晶至今的训练中也是最苦的一段。
李芳告诉郭晶晶:“你是能参加奥运会的水平,如果就此放弃,你以后想起会终身遗憾。
”全运会预赛,她还是拄着双拐看比赛,石膏还没有取。
当时人人都想,还有几个月了,在全运会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但是到了全运会,就不一样了。
郭晶晶体重减了15斤。
腿也练成一条粗一条细。
当年的郭晶晶给全场留下很深印象,李芳告诉记者,连裁判长都说,没想到她恢复得这么优秀。
伤后复出的郭晶晶,拿下了3米板亚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五1918年,波士顿红袜的“圣婴鲁斯”被卖去纽约扬基,他愤怒的说:“我从没想到要离开波士顿,但那些老板……不要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如果我要背负叛徒之名,那么红袜就要以永远夺不了冠军而作为代价。
”“圣婴诅咒”延续了86年。
直到10月17日美国联盟决赛,扬基3比0领先波士顿红袜。
诅咒似乎又要生效了:MLB历史上有26支球队面临0比3,没有一支球队能扳到哪怕3比3平。
逆转?更别想。
可是波士顿做到了。
71小时候,红袜4比3逆转扬基。
美联社干脆的说:“这是史上最伟大的系列赛。
没有之一。
”然后……波士顿红袜完美封杀了红雀。
史上第一次从0比3扳到4比3。
以史上最伟大的系列赛为契机,红袜看到了上帝的微笑,就此终结了86年的诅咒。
长近一个世纪的等待,足以让一个婴儿成为白发老人的守候,经历过最惨痛的绝望和最欢欣的神奇逆转后,他们终于拿到了冠军。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六5岁时梅西开始为当地的格兰多里俱乐部踢球,教练就是他的父亲。
7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就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倍受称赞。
但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出发育荷尔蒙缺乏,而这会阻碍他的骨骼生长。
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小梅西的治疗费用,由于他的天赋被巴萨的雷克萨奇看中,在将他带到诺坎普,梅西举家搬迁到欧洲。
在9月,年仅13岁身高只有140cm的梅西去了巴塞罗那试训。
在试训期间,梅西的表现征服了巴萨青年队教练,他们迫不及待的与梅西签订了一份才会到期的工作合同,却忘记国际足联相关规定,未满20岁的球员不得和俱乐部签定5年以上的工作合同。
巴塞罗那俱乐部在帮助西成长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俱乐部所安排的治疗下,梅西在身高已经达到1米7。
加泰罗尼亚人毫不犹豫的就给他在俱乐部注册并安排他去医疗部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