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目标导航①“________”:也称“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别。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________。

③“尚力”:强调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④“节用”、“________”: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2)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的利益。

②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3.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1)主张①哲学观:“________”,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

②人生观:“________”,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命观:天与人“________”,人必须顺应自然。

(2)地位: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是战国时期________集大成者。

4.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1)思想①政治观:主张________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历史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________。

(2)影响①适应了建立统一的________体制的需要。

②与________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地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为秦治国的指导思想。

5.兵家(1)代表:孙膑,其思想主要受《________》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主张①强调要懂得________。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③重视________。

三、影响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1)________孕育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________。

(3)________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基本精神。

答案:一、1.铁器牛耕 2.(1)礼法秩序(2)士人二、1.儒家集大成者仁政君为轻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教唐代亚圣2.(1)①兼爱②和平相处③生产劳动④节葬(2)①手工业者 3.(1)①齐物②逍遥③不相胜(2)道家思想 4.(1)①法、术、势②变法革新(2)①中央集权政治②儒家思想5.(1)孙子兵法(2)①战争的规律③人的作用三、1.(1)儒家思想(2)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2.传统文化课堂作业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庄子的主张。

故B正确。

5.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墨家主张节俭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

墨家思想的根源应该从墨家本身来考虑,排除C、D。

知识点三庄子与道家6.战国时期的庄子( )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③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④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家所反对的。

故③不可能是庄子的所为,只要包含③的选项均不正确。

7.“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之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反映出庄子( )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④走上了不可知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庄子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从而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陷入了不可知论。

知识点四韩非与法家8.《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张(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实际上主张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C正确。

9.右面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D.“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答案:D解析: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知识点五孙膑与兵家10.孙膑的主要军事思想不包括( )A.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B.注重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C.重视人的作用D.“不战而屈人之兵”答案:B解析:“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思想,答案为D。

11.位于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见下图)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150多年。

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齐鲁大地富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发展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稷下学宫成为各国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A、B题意体现不出来,D本身错误。

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为政本也。

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仁”“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

因为有利于增强诸侯国的实力,确保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

或材料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的大变革 B.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C.战国七雄的混乱 D.科学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当时经济政治背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大变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 )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②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④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①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①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A正确。

3.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调节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政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仁”的思想与具体统治策略的结合。

其目的都是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这反映了荀子(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

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荀子主张“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也认为人有恶的一面,必须通过法律才能有效约束人的恶性。

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B.反对掠夺战争C.主张实行“法治”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社会变革的主张。

7.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思想是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的反映,孔子和墨子不同的阶级属性决定各自思想主张的差异。

同时“根源”即本质、根本原因,故排除A、C、D。

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与庄子的观点( )A.完全一致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C.基本上相矛盾 D.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荀子认为人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则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只能顺应自然。

9.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