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情感基础: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能力基础:高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属市级重点中学,教学设施完善,可以高效实施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较多,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一味的教师讲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强调“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学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活动探究:通过问题质疑、观察思考、资料分析、实验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制作发放学案。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根据老师的学案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收集资料等方法完成学案。
关注热点激趣导入教师: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个男孩他生活的环境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的名字叫戴维,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
教师用一个患有“重症免疫缺陷疾病”,从小生活在无菌的塑料泡泡里男孩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教师:(1)泡泡男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他为什么要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呢?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大卫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从出生那一刻便生活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里。
引入课题:第四节免疫调节过渡:免疫调节通过免疫系统实现,故先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师: 出示图片:完整的人体免疫系统图包括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及其分布的免疫细胞、免疫物质识图:学生识图:学会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系统的组成过渡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病原体,但我们一般不生病,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人体有防卫病原体入侵的功能。
教师问:人体防卫病原体一般有哪些路径呢?学生回忆、说出初中学习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特点: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及组成1、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主要场所分别是什么?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3、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中所具有的溶菌酶、盐酸等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吗?课堂训练: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清扫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A.②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过渡: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引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特异性免疫类型提问(1)抗体是怎样产生的?(2)它可以消灭所有的抗原吗?演示多媒体CAI:动态演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示:(1)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2)体液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探究二:下图为体液免疫的过程示意图,请根据课本有关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1)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哪些免疫细胞参与?(2)说明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3)能够识别抗原信息的细胞有哪些?(4)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效应是什么?(5)记忆细胞有什么特点?叙述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课堂训练: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2.体液免疫设计感悟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整理知识,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免疫调节》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生物必修3,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相关内容,知道一些有关免疫的内容,但由于学生是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该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对知识遗忘较多,因此对本部分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等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过程,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等。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虽然高一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概念图的能力等,但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流程安排为五个模块进行,具体为:一、提问课前预习成果,二、展示新课内容的目标及重难点,三、点拨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的记忆,四、介绍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的记忆,最后归纳总结思考题,五、进行课堂小结。
根据课堂的完成效果来看,具体如下:一、提问课前预习成果过程:1、直接让学生回答,不需要重新读出题干。
因为题干在学案中已有,再读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感觉学生思考可以教师停顿让学生思考。
2、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遗漏和遗忘要区别对待。
遗漏说明学生的思维不严谨,理解的不够深,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思维上的引导和点播,以鼓励为主。
遗忘则说明学生并没有认真记忆过相关内容,需要督促弥补,以教育批评为主。
二、展示新课内容的目标及重难点过程不需要把所有的目标和重难点内容都给予展示,如情感目标,像这样的目标只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应用实例后给予引导点即可,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但是如需要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应用,这样的重难点则需要展示。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有目标,是重点;不能多,多则滥,滥就是无目标。
三、点拨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的记忆过程中:1、记忆的形式还应该更多样化。
如记忆五大免疫器官时,可以让学生对应着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动起手来指点着记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行为记忆提高了记忆效果。
2、记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
注意力的集中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出现了多次快速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那学生的注意力势必难以集中。
不应该出现点拨完免疫系统的组成马上让学生记忆,点拨完三道防线又马上让学生记忆。
我们可以在一块点播完后让学生记忆,这样拉长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且由于是分模块进行,知识量又不大,不至于疲惫厌倦。
四、介绍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的记忆,最后归纳总结探究问题二。
这一过程涉及到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重难点内容,以更好的掌握。
记忆体液免疫的过程:首先给予充足的记忆时间。
根据记忆的基本规律,记忆过程必须反复进行才能记得深,记得牢。
而充足的时间就是反复记忆的保障。
其次记忆的形式多样,可以在初次记忆时,进行“看图说话”,降低记忆的难度培养学生的信心,并且视觉记忆和语言记忆并用增强记忆效果。
再次记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写写流程,这是利用了行为记忆。
最后进行检查反馈,进行检查才能查漏补缺,起到督促的作用,这是必要的环节。
形式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默写,也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背诵检查,我个人更愿意采取前者的形式,因为前者学生进行自我检查时可以“有据可查”,教师也可以检查督导,防止出现不好意思或暗中偷懒的现象。
《免疫调节》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调节是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免疫调节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