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其题一、古文翻译(第一题40分,第二题20分)第一道出自“淮阴侯列传”,句读翻译,第二道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兵政1、昭穆2、睡虎地秦简3、观水之战4、杜佑5、飞钱6、《瀛寰志略》7、厘金8、古德诺9、武汉国民政府10、非基运动∏、红旗渠12、四清运动1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犯于所习、自谓无虞——《史记•淮阴侯列传》2.讲近代史一段论述改革的思想,因时而变。

(出自曾国藩的一段话。

)1、各种不同的封建论都有什么,断限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看?2、明清兵制变化。

3、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文化”的变革,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4、知识分子与中共革命的关系。

2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真题一、文言文只有翻译1、优孟40分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陷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

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日:“何如?”对日:“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壤,老弱负士,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彳爰,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日:“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日:“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城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

”於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日「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日:“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日:“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月小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日:“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彳爰,优孟复来。

王日:“妇言谓何?”孟日:“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日:“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贼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於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2、公法20分又有笃信公法之说者,谓公法为可恃,其愚亦与此同。

夫权力相等则有公法,强弱不侔,法于何有?古来列国相持之世,其说曰力钧角勇,勇钧角智,未闻有法以束之也。

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

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不得与于万国公会,奚暇与我讲公法哉?1、大盂鼎2、三公九卿3、单于台4、使职差遣5、自学提升6、勘合贸易7、《讨粤匪缴》8、二次革命9、国民党一大10、三民主义青年团11、精兵简政12、人民公社化运动三、论述3道,各50分1商鞅变法确立的秦制的基本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帝制时代两千年皆秦制,你是否同意?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解释为什么?2.有人说宋代开始了“科举社会”。

从宋元明清的科举兴废对官僚结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影响来论述科举的影响。

3.清朝的灭亡是有哪些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论持久战32023年北京大学中国史真题2023年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1)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

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

“一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

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

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2)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

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

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出必载书籍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

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

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

1徐州相王2.石勒3.庶吉士4.魏博5.张之洞《劝学》6.七君子事件7.元典章8.天津教案9.马歇尔调停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战事I1价格交换原则12.沈家本1秦的三公九卿制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有什么差异,请简要论述其发展历史脉络。

2.中国古代缺乏贵金属资源,长期以铜钱作为主要会货币,到宋元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铜钱已无法满足流通需要,政府为此最后采取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为何归于失败?到明中叶以后,货币短缺问题是怎样得到最终解决的?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赋役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3.戊戌以后康梁关系演变述论。

4.民国前期(1912年-1928年)中日关系论述。

42023年北京大学中国史真题2023年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1.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日《术数略》七日《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衰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缭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日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日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日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日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40分)2.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20分)1、清华简《系年》2、乞活3、昭武九姓4、粮长制度5、内藤湖南6、猛安谋克7、督军府8、癸卯学制9、奕^10、中华青年党11、新民主主义革命12、四清运动1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主要差异。

并论述由三公九卿转变为三省六部的历史脉络2.宋元解决货币短缺的措施,失败的原因。

明中叶以后的解决方案。

对经济、赋役制度的影响3.戊戌政变后康梁关系述论4.民国前期(1912-1928)中日关系述论5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史真题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史初试真题一、翻译与解词(翻译略)(IOO分)(解释红字,每个2分,共40分:翻译划线段落,60分)呜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争於文,则言可得而私矣;实不充而争於名,则文可得而矜矣。

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则争心起而道术裂矣。

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接人之言,欲以欺世。

非心安於欺世也,有所私而矜焉,不得不如是也。

古人之言,欲以淑人;接人之言,欲以炫己。

非古人不欲炫,而接人偏欲炫也,有所不足与不充焉,不得不如是也。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操术不可不慎也。

”古人立言处其易,彼人立言处其难。

何以明之哉?古人所欲通者,道也。

不得已而有言,譬如喜於中而不得不笑,疾被体而不能不呻,岂有计於工拙敏钝,而勉强为之效法哉?若夫道之所在,学以趋之,学之所在,类以聚之,古人有言,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即我之言也。

何也?其道同也。

传之其人,能得我说而变通者,即我之言也。

何也?其道同也。

穷毕生之学问思辨於一定之道,而上通千古同道之人以为之藉,下俟千古同道之人以为之辅,其立言也,不易然哉?惟夫不师之智,务为无实之文,则不喜而强为笑貌,无病而故为呻吟,已不胜其劳困矣;而况挟恐见破之私意,窃据自擅之虚名,前无所藉,彼无所援,处势孤危而不可安也,岂不难哉?夫外饰之言,与中出之言,其难易之数可知也。

不欲争名之言,与必欲争名之言,其难易之数,又可知也。

通古今前彳爰,而相与公之之言,与私据独得,必欲己出之言,其难易之数,又可知也。

立言之士,将有志於道,而从其公而易者欤?抑徒竟於文,而从其私而难者欤?公私难易之间,必有辨矣。

呜呼!安得知言之士,而与之勉进於道哉?或曰:指远辞文,《大传》之训也。

辞远鄙倍,贤达之言也。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辞之不可以已也。

今曰求工於文字之末者非也,其何以为立言之则欤?曰:非此之谓也。

《易》曰:“修辞立其诚。

”诚不必於圣人至诚之极致,始足当於修辞之立也。

学者有事於文辞,毋论辞之如何,其持之必有其故,而初非徒为文具者,皆诚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