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报告【范本模板】

水文地质报告【范本模板】

宁都青塘地区水文地质测绘报告单位:09水工(1)班编写:岳成龙指导老师:刘伦华日期:2011 . 10 . 23目录绪言—-———---—---—---————--————----——--————---—----————--——————2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4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7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14第四章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20第五章工程地质概况—--—————--—--——-——-----—---——---—--—22第六章结论与建议——-—-——-—-—--——--—-——--—--------———--—24绪言青塘地区位于江西省中甬部丘陵地带,在宁都县西部与兴国县交界的山区,它是一走向为NE至NNE向的小型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0',东径115°48'-115°54',国际分幅编号为C1—SO-52—D 有公路通往县城及赣州等地,交通尚称方便。

区内四季分明,最高气温可达42℃,七月份为7℃,最低-5℃,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多集中在4-6月,11月~次年1月降雨最少,区内最大的河为青塘河,该河由北向南径码后流入盆地内至王村树下急转为由东流向西南至水口芋最后流入盆地之外,常年不干,好水期流量约1。

16m3/s。

区内以农作物为主,是宁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矿产开采和初加工业等是该县工业产地之一.此次实习就在该地区内进行,测绘比例为1:50000地形底图1:2.5万在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每个测绘小组提交实际材料图一份,每个测绘小组可提交综合水文地质土地貌图各一份并附有泉流量统计表等表格,个人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具体如下: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完成了实习任务。

1。

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量和如何定点及线路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2。

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野外观测,描述素描和勾图方法。

3。

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资料整理综合整理以及报告书的编写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本次实习任务如下:1.计划测区含水岩组初步查明各含水层组或亚组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水位深度)富水程度,水质概况以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初步查明时区内构造的逐步方向,力学性质,组合规律以及各类结构面的富水性,控水规律。

3.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海及动态变化规律.4.初步查明青塘盆地内的实习的成因类型,相对时代,岩性组合。

地下水类型等级分析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地形地貌青塘实习区为一北东走向的山间盆地.平面上略呈椭圆形,长约12公里,宽约6—7公里。

盆地四周,群山环绕。

南及西南盆缘为低山丘陵,山体单薄,植被稀疏;北及北东盆缘为中,低山,山脉绵亘,高峻挺拔,山体雄厚,狭谷深切,溪流湍急,谷岸陡峭,气势磅礴.盆地内地势开阔,四周山前分布着一系列洪积扇群,东及南部为现代河谷地带,地势低洼。

纵观整个盆地,由北西向南东微微倾斜。

大小溪流均向南东汇集,宛如一只向北西方向伸展着的右手掌。

此外,盆地中偏西部有岩溶孤峰矗立于平地之中,景致奇特壮观.区内最高峰为盆地北缘之洒雷岽,海拔1103米,比高800米,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区内南东的水口芋,海拔201米。

区内水文网以育,较大的河流有青塘河和水河。

青塘河从青塘东北缘的石马狭谷流入盆地,经流盆地东部,入口段为北东向断层谷,进入盆地后,大致转为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流动,枯期流量1.16米3/秒.水河源于盆地西北缘的山峰仙下,流经盆地本部的水,然后自南西向北东流经盆地南侧,在盆地东南部的水口芋与青塘河汇合后,穿过水口芋狭谷流出盆地.盆地内次一级水系均为青塘河或水的支流.发源于盆地北部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垂直主要山脊线,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以源于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呈南东-北西向延伸。

这些支流均呈锐角与青塘河或水河交汇,雨季由降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旱季全由地下水补给。

实习区地形地貌受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按其成因形态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貌单元.一、侵蚀构造中山分布于盆地北部及北东盆缘地段。

主要由石炭系下统横龙组砾石,砂砾石,石英岩与震旦系变质岩组成。

尖顶突坡,山脊线呈牙状,溪流深切,谷深岸陡,峭壁嶙嶙,危岩耸立.北部盆缘地段,高峰林立,最高峰酒雷岽,海拔1103米,次高峰王朝山,北部盆缘地段,海拔1044米,王岭岽865米,三峰仙810米,比高为600~800米,这些高峻的山峰,根部毗连,构成盆地北部盆缘,呈北东展布的分水岭。

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分布于盆地南部,西部盆缘和北部中山区之南。

海拔高程为300~650米,比高100~400米.主要由石炭系山组,部分横龙组砂页岩系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山顶浑圆,山坡平缓,蜿蜒起伏.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山麓地带残坡积物发育。

三、岩溶残丘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坡麓地带及中部的灰石围等局部地段,由于碳系中上统的碳酸盐岩组成.残丘表面溶沟,溶槽纵横密布,石牙丛生,美丽如画。

山体内部千窗百孔,洞穴大小不一,形态千差万别有宽阔平坦的地下大厅,有近似水平延伸的多层溶洞,还有通向地面的天和落水洞。

洞穴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千姿百态,奇丽多姿.四、堆积盆地(一)洪积扇群: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是由第四系更新世洪流作用形成的洪积扇毗连而成,以盆地北半部分分布最广.地势低缓宽阔,自山前向盆地微微倾斜.由于洪积扇形成后,经历着地壳相对上升运动,使扇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形成长垅状,丘包头起伏的岗地貌景观.(二)河谷尘地分布于青河塘及水河沿沿岸,由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物组成,地势低洼平坦,微微向河床倾斜,高出河床1—2米,后缘局部保留有不完整的一,二级阶地.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一、地层实习区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中震旦系出露于青塘向斜外围,为向斜褶皱基底;石炭系下统分布于青塘向斜两翼,石炭系中,上统组成向斜核部,但多被第四系覆盖,且多处遭受花岗岩体侵入,因而,地层完整性及出露条件较劲差.根据野外踏勘收集的资料,将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一)震旦系(z)分布于青塘向斜外围边缘部位,为一套浅变质的变质的变余层凝灰岩建造及变余层凝质砂页岩建造。

其岩性,下部主要为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相间组成,中部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浅紫色,紫红色,千枚岩,含砾变余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含砾变余凝灰质石英岩,含砾变余长石石砂岩,间夹少量炭质千枚岩和少量硅质岩,上部主要为灰白色绢云母千枚岩,黄褐色变余硬砂岩,含炭千枚岩及硅质岩.总厚度大于3000米。

(一)本系地层在向斜两翼发育较好,分布较广,可分为上,中,下三统.1、下统(C1)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海相地层,按其沉积与生物化石,可分为横龙级与校山组。

(1)横龙组(C1h)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边缘,构成区内的分水岭,地形上常形成尖锐的山脊或峻峭的陡峰。

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英砾石,砂砾石,含砾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青灰,灰黑,灰白含砾石英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含铁砂岩。

含铁岩石风化后呈紫红色。

本组地层厚374~726米.(2)梓山组(C1Z)本组岩层在测区分布广,多与黄龙组一起分布于青塘向斜盆地,主要为滨海沼泽何煤层含泥沙沉积至浅海相泥沙质沉积。

其页岩,下段主要为灰白色,回黑的色,灰色含砾石,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沙岩,页岩及碳质页岩夹煤层。

上段说要为灰白色钙质砂岩,钙质粉沙岩,粉砂岩,粉土岩,夹灰岩透镜体,底部粗砾或含沙石英砂岩,本组与下伏横龙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25.5米.2 石灰系中统横龙组(C2h)本组地层在区内出露较差,只是零星分布于复式向斜两侧近核部地段,为一套带碱化的浅海碳酸盐相沉积。

其岩性为白色,白云岩,灰岩多大理岩化。

有的受构造破坏或溶蚀作用,形成角砾状灰岩.本组地层厚度112米,在实习区内由于被第四系掩盖或断层破坏,其下下伏梓山组结出关系不明。

3 石灰系上统船山组(C3C)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向斜核部,在区内出露极差。

仅见于灰石围残丘中,属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黄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主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深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

灰岩普遍受热变质作用而大理岩化,本组地层厚度为224米.(三)白垩系赣州组(K1g)本组地层仅出露与青塘之东南面,位置已在盆地之外。

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及泥岩、厚数数百米,与下伏震旦系、石炭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Q)实习区第四系地层发育,分布面积约30KM2,成因类型多样,有洪积、冲积、冲洪积,还有残坡积及崩塌堆积。

按其成因类型和岩性组合关系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层单元:下更新统洪积层(Q p1-pl):出露于区内北西侧的山前地带、此外在区内东部的坑口一带也有零星出露。

它是区内最早的第四系列产品沉积物,岩性为一套降红色、黄褐色、灰绿色等杂色的粘土、漂砾、卵石砂砾的混杂堆积物。

其中发育有粗大的网纹或网斑状构造。

粗网纹主要由灰绿色色粘土物质组成。

本层分选性极差,结构复杂,不显层理,颜色斑杂.其表部的砾石因受长期的风化作用风化强烈,有明显的风化圈,锤击即成糖粒状碎屑脱落。

在地貌上,本层组成青塘盆地古老的洪积扇,由于被后期堆积物的掩盖及新构造上升幅度的差异和剥蚀程度的差异,原始洪积扇的地貌形态已不复破在,人零星出露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丘包状、长垅状岗埠地形。

在硫磺石石部附近见Q p1-pl洪积层的基底为C2+3的碳酸盐岩层.据此处标高扒算,Q p1-pl洪积层的原始沉积厚度应当大于50米。

此外,在赤水村边及青塘镇西侧公路边,见Q p1—p洪积层迭于Q p1—pl洪积层之上,二者岩性组合特征差异很大,其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面,产状平缓、为上迭(假整合)接触关系。

中更新统洪积层(Q p1—pl):大面积出露于青塘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在地貌上形成洪积扇群。

岩性为砖红色、黄红色亚粘土、粘土质卵砾石层。

局部见其业粘土层中发育有网纹条带,网纹条带由白色粘土形成的蠕虫体构成.粘土质卵砾石层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卵砾石多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稍有分选。

沿洪流主流线附近,卵砾石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由山口向扇缘方向,洪积物颗粒具有由粗变细的纵向水平变化规律;在垂直方向上,细粒粘土与粗粒的卵砾石层相间分布,具有多元相结构.在盆地内低洼的小溪流沿岸Q p2-pl洪积层又被后期的Q p3—pl冲积层上迭掩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