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

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

232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人物与历史·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张成伟金士翱,男,192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

幼年在芜湖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

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逼近,随家迁居重庆。

1938年入四川省江津县国立第九中学就读。

抗日战争期间,涌人后方的青金士翱教授少年学生很多,政府临时建立起来的大型国立中学收容大批逃难学生,每一学年均有冬、秋季毕业的班次。

1943年1 月中学毕业后,由于受到舅父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的影响,他立志也要进德语大学学医,但是同济大学要等到暑假后才招生,于是他联系当时已迁入四川南溪县李庄古镇的同济大学去旁听德语。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镇是中国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另外三个是重庆、成都和昆明)。

当时迁人李庄的文化教育机构除同济大学外尚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

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莫宗江、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刘敦祯、董作宾、夏鼐、周均时、童第周、牛满江、王之卓、斯图伯(Stübel)、伯恩哈德(Bern-DOI:10.3969/j.issn.1672-9633.2011.03.028作者单位:43003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张成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由金士朝教授指导、1993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hard)、叶雪安、夏坚白、谢苍离等,云集李庄,使李庄名声大噪,受到李庄镇地方人士和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

他深知学好德语的重要性,在这半年旁听德语期间,他加倍努力,掌握了一般要在一年内学好的基本德语内容,当年夏天于李庄用德语考人同济大学医学院。

由于时逢抗日战争,学校只能利用庙宇、祠堂作为教学用地,且当时小镇没有电灯,晚间每个学生只可借助一盏桐油灯复习功课,可见教学条件之差、生活之艰苦。

尽管如此,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并未改变,中外教授完全用德语讲课及指导实习,所用教材也是德文原版,考试也极为严格,特别是医学院前期两年半结业时的医前期考试(physikum, 英文即 preliminary medical examina- tion)完全用口试。

因此,平时学生学习异常努力。

这给学生进入医后期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后继续自学提高和研究以及日后与德语国家进行医学交流在语言上提供了极大方便。

经过六年的艰苦学习和临床实习,1949年7月他毕业于解放后的上海同济大学(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华1943年1月摄于四川江津县,国立第九中学毕业,时年20岁1949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年26岁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 233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至四川李庄古镇(1940~1946)。

金教授于1943~1945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李庄祖师殿)学习。

左图为祖师殿大门,里面即上课的教室。

右图为当时的教材,这些德文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等是医学院前期的主要课程,现捐存在同济医学院院史馆1949~1950年南京中央医院外科部分医师,前排左起第2人为金士翱,第5人为主任许殿乙234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同济大学由四川迁回上海,1949年4月25日上海解放)。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他申请去南京中央医院(解放前是国民党政府最高级医院,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前身)外科工作。

由于当时中央医院住院医师培养训练按照美国的标准进行,虽然艰苦,但是收获很大。

因此,他受到良好的临床医学基本功训练,同时也在医学英语方面有了提高。

1950 年8月他回到上海同济医院外科后,根据外科主任裘法祖教授的安排从事临床麻醉学工作,同时也参加外科住院医师训练,一直做完外科总住院医师。

1951~1952年,他参加上海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大队,工作地点在长春军医大学外科学院,该院过去是伪满洲国大学医院,当时尚有为数不多的日本医生、教授留在那里,仍沿袭德日派老的医学传统,没有专门的麻醉科和医生。

后来经领导决定,由医疗队金士翱医师和当时在该院胸外科工作的郑方医师(后来转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共同建立麻醉小组,在缺少人员和麻醉设备的条件下抢救了很多伤员。

由于工作出色,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评定给金士翱立一小功。

此后,1952~1953年,他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师承甫从美国回来的吴珏教授学习麻醉。

根据吴教授的要求,麻醉科医师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特别要熟练掌握药理学、生理学和生化学;临床医学方面要能处理外科创伤及因此发生的任何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同时还要掌握内科诊疗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麻醉学,当一个有水平的麻醉学专科医师。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他不仅加深了对麻醉学的认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临床麻醉学基础。

1953年,进修结束后,他回到上海同济医院后正式建立麻醉学组,将中山医院麻醉科的麻醉学理念、管理工作和临床经验带到同济医院,使同济医院麻醉学科于开创时期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为日后医院迁往武汉做了准备(注:1950年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南同济医学院,汉口协和医院也作为其附属医院)。

1954年底,金士翱随医院迁往武汉,当时麻醉学小组班底仅5个人,但由于领导重视、外科的大力支持以及吴珏老师传给他的麻醉学理念,为武汉同济医院麻醉学科的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麻醉学小组有了明显发展,1956年6 月正式成立麻醉科(同济医院麻醉科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麻醉科),面向全院各手术科室,参与全院乃至全省的抢救任务和麻醉业务,接受各地送来培养的麻醉科医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于工作中的突出成就,1960年3月,中共武汉医学院(即同济医学院)党委特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于1962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51年8月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六大队全体队员出发前于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合影。

第2排右2为金士翱教授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 2351964年5月,全国第一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此时距他和全科同道迁来武汉近10年。

他在大会上作“主动脉移植手术的麻醉经验”报告,内容是采用降低患者体温和人工控制低血压措施以应对手术中阻断主动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取得良好效果。

这一报告引起全体出席代表对同济医院的注意。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科研工作几乎停滞,对他而言,最为惋惜的是丢掉了最能干事年龄(43~53岁)的十年宝贵时光。

1979年5月及1982年4月,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和湖北分会先后在武汉、宜昌召开麻醉学术会议,并成立武汉分会麻醉学会委员会和湖北分会麻醉学会委员会。

经全体代表的一致推选,金士翱担任市、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并一直连任至1996 年和1997年。

其后,他受聘为省、市麻醉学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79年8月,时隔15年,全国第二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市举行,此间成立了全国麻醉学会委员会,金士翱是初创成员之一,被选为常委。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金士翱在大会上作了“原位肝移植麻醉的经验”报告,他应用羟丁酸钠(γ-OH)、地西泮、氯胺酮和肌松药加拉碘铵组成的复合安定镇痛麻醉方法,以麻醉诱导顺利、对肝功能损害少、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及苏醒迅速的特点,取得满意效果。

这篇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原位肝移植麻醉,极其复杂和困难,能够顺利进行,体现了麻醉学的质量和水平。

这篇论文《7例原位肝移植的麻醉体会》成为于1981年《中华麻醉学杂志》创刊后刊登的首篇论文。

1984年9月在江西省德安召开第三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和麻醉学会换届改选,金士翱当时已去德国访问,但仍被选为副主任委员;而后于1987年和1990年第三、四届全国麻醉学会换届改选中继续担任副主任委员。

1994年和1997年第五、六届全国麻醉学会换届改选中被聘为该两届委员会的名誉顾问。

1978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8月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截至1996 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如今,其中一些研究生已经成为各地医院麻醉学科的带头人和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苗宁医师,女,1981~1984年经金教授指导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继续在金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5月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麻醉期间粉防己碱 (tetrandrine) 用作控制性降压的可能性——与三种常用降压药硝普钠、恩氟烷和异氟烷在器官血流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比较性实验研究》。

由于这篇课题研究在麻醉学专业内是首创的,同时苗宁又是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培养的麻醉学博士。

1987年5月进行课题论文答辩,学校甚为重视,请来以吴珏教授为首和江明性教授(药理学)、蒋先惠教授(神经外科学)、刘俊杰教授、应诗达教授、余金甫教授(麻醉学)等组成的1987年5月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金士翱教授(指导老师)、苗宁(研究生)与答辩委员会委员合影。

图中左起:苗宁、余金甫教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学教研室)、金士翱教授、刘俊杰教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吴珏教授(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学教研室)、蒋先惠教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应诗达教授(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右图为苗宁与吴珏教授(中)、指导老师金士翱教授合影236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经过答辩,苗宁顺利通过, 获得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97年,金士翱历任《中华麻醉学 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的常务编委和副总编 辑,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百科全 书》麻醉学分册、《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中国现代医学》和《武汉医学杂志》的编委、常 务编委。

他还是《外科学》教材和《黄家驷外科 学》中“麻醉”内容的主要撰写人之一。

几十年来 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他热心麻醉学教学事业。

1987年初,他向当 时国家教委反映我国高级麻醉学人才的奇缺情况, 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受邀于当年3月和5月参加国 家教委在南京、杭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医药本科 专业目录预审会和审定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