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孩子罗伯特教案

黑孩子罗伯特教案

<<黑孩子罗伯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家庭”,主要反映“和平”、“民族”、“种族”、“责任”、“给予”等内容。

《黑孩子罗伯特》叙述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毅然捐出了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刻画了一个天真、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黑孩子形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种族的人应如何相处。

重点训练考察项目:通过人物的举止,言行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二、学情分析种族歧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应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种族歧视问题。

大部分学生通过充分地准备、预习,能够很好地感知课文,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对文章理解分析较深刻具体,部分学生会因程度较差在文章学习中出现障碍,但应该能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罗伯特面对残酷生活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宽容、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

此外我班的孩子进入高段后在理解句子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孩子并不知道理解一个句子该从何下手!因此教给孩子们正确的理解语句的方法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黑孩子罗伯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个性品读让学生感悟罗伯特对残酷生活的积极、豁达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心理描写。

3.培养学生针对重点语句质疑并积极解疑的方法和形成这一意识,更有助于今后语文文本的个性学习。

二、教学难点:1.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

2.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重点语句的方法,并升华朗读的层次,加深对文章内涵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学生读课题《黑孩子罗伯特》。

【直接入课,不绕弯子。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纲举目张”,抓住关键性话题,是引导学习的好方法。

同时,这个话题也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不同理解进行整理、归纳。

】生1:罗伯特是个勤奋的孩子。

师:是啊!他的成绩是五年级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生2:罗伯特是个坚持不懈的孩子。

师:是的!为了梦想,罗伯特忍受着白人的白眼,他人的奚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拥有心爱的战斗机这一梦想而攒钱的想法!这确实是一个做事坚持不懈的孩子啊!生3:他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生4:他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师:是啊!这么可爱,这么优秀的罗伯特,他的同学丽莎却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话藏玄机,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开了。

】生1:常常带头奚落他。

生2:不止一次地拒绝和他做朋友。

生3:甚至还对他说:“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

”师:丽莎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出“种族歧视)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有这样一段话,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我梦想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的走在一起……”【引入课外资料,适时,适宜,不露声色,恰到好处。

】师:黑孩子罗伯特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生:买一架心爱的战斗模型。

师:为此,罗伯特历尽艰辛终于攒够了买战斗机的钱,可他买到战斗机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捐给丽莎治病了。

师:是那个总把罗伯特称为“小黑鬼”的丽莎吗?生:是的。

师:就是那个不止一次地拒绝和罗伯特做朋友的丽莎吗?生:是的!【两个反问句,趁势将罗伯特与丽莎进行了对比,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后面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师:那么着迷战斗机的罗伯特,那么辛苦才攒够钱的罗伯特,为什么要把钱全部捐给了丽莎呢?【点评:前一节课初读课文后,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印象。

这节课一开课,就抓住“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话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又便于这节课抓住人物、线索、情感、表达方法等进行深入探究。

看似简单的师生对话,却有意识地把即将进入深度理解的人物、情感、表达方法暗含其中,老师的“接话”可谓暗藏玄机,富于引发性。

】(二)直奔重点,探究学习师: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做、说的?请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在相关词句下勾画出来并做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批注,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PPT出示:悟“想”——“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师:当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的?生汇报:“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师:从这个句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生1:罗伯特很为丽莎担忧。

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试着读出你的担忧——师:其他孩子,你们担心吗?生:担心!师:相信你们的读定能表达你们内心的那股担忧之情!生:齐读生2:罗伯特很着急!师:谁能想象一个人着急时的神情是怎样的?生:面部表情比较痛苦!生:皱眉!师:就是这种感觉!朗读就得这样声情并茂地去读!谁来试试?生:“读出”着急师:女同学的感情最细腻!相信你们的表情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你们内心的那种着急,试着读读。

【“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学生读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是正常的,要充分尊重学生。

】师:同学们,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让我们再有所思地读读这句,想想:为了更好地帮我们理解这句话,走进罗伯特的内心世界,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下面就请孩子们按8人小组进行讨论,请各组小队长整理本小组同学讨论出的问题,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待会儿在全班做交流!【敢于放手,更是尊重孩子。

这样做,是必须以平日的严格训练相关的。

如果没有平常的有素训练,那是盲目的放手,是放羊式的表现,追求课堂高效,不能不以先前的基本训练为前提。

否则,做过场的放手,就没有价值了。

放手,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极有好处。

】小组汇报(1)——生1:我们组提得问题是:“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是一个反问句。

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直接表达,而采用反问句的方式描写呢?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反问句,那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要是丽莎死了,肯定就永远见不到丽莎了。

师: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这一修辞手法来表达呢?生: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师:那在这里是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情感呢?生:这句话强烈地表达出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担忧!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那种对丽莎强烈的担忧以反问句的形式读出来吗?生:读!——引导全班读出那种强烈地担忧。

【学生的提问准确,有深度。

师生在交流汇报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十分到位。

】小组汇报(2)——生:“呃,天哪!”这里为什么要用“呃”这个语气词,不直接写“天啦”?师:是啊!“呃”和“天啦”都是语气词。

这里怎么就用两个语气词呢?会不会显得有点啰嗦呢?生:我认为不会!用两个语气词更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此时的罗伯特对丽莎的病情是多么的担心,可以说担心到了极致!师:体会得真好!那请你把这种担忧的语气也带进这两个词语去读一读吧!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罗伯特的担忧之情,也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满脸忧郁的罗伯特。

所以,请全班的孩子也带着你的想象和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吧——生:齐读——“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连语气词也被学生发现了,这样的孩子真了不得。

“了不得”的背后,还是老师训练的结果。

】汇报(3)——生:“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此处为什么要用三个“不能死”?只用一个不行吗?师:同学们觉得呢?用一个可以吗?生:可以的。

师:但是这里却偏偏用了三个“不能死”,谁能说说为什么?生:三个“不能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罗伯特是多么的不想丽莎死去啊!生:我还感受到罗伯特对丽莎的不舍!师:那请你读出这种不舍吧!师:作者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深入了我们对罗伯特感受的体验。

这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值得男同学们学学。

男孩子们再读一读,读出罗伯特当时的“不舍”!【理解到位,才能读得声情并茂。

罗伯特的形象此时应该说已经进入孩子们的心中了,罗伯特的情感更是感染着课堂参与者。

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箱的有机统一。

】汇报(4)——生:我发现一个奇怪的写法,在““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中,前两个“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个“不能死”后面用的是“!”收尾!同样的词语,为什么标点符号运用却不同呢?师:你太会观察了!会针对作者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你真了不起!是个会思考问题的孩子!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孩子谁来告诉同学们这个奇怪的用法呢?生:因为最后一个“不能死”前面加了一个表示程度的“绝”字!感情比前两个更为强烈了,所以要用“!”。

师:你了不起,发现了三个“不能死”用词上的细微差异。

生:罗伯特在说三个“不能死”的时候,应该是对丽莎的病情越来越担心,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也表达了对丽莎的越来越不舍!所以最后一个“不能死”感情是最强烈的,理所应当用“!”才符合当时感情表达的需要!师: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不仅会针对文章的用词用句发现问题,连标点和修辞手法叶成了你们质疑的对象。

还能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学习语文就该如此反复地抓住文章的字、词、句等叩问自己,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去理解。

你们算是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去感悟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

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啊!【引导学生明白理解句子得从关键词句、标点、修辞等去理解——理解反复、感叹号、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让学生明白真正会学习不仅需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能针对文本相机质疑,进而解决问题。

这才有利于语文综合学力的提高。

】师:在罗伯特的心目中,丽莎仅仅是他的同学吗?生:还是他的朋友。

师:可是,丽莎把他当朋友吗?生:(哑然)师:尽管丽莎不停地叫他——生:“小黑鬼!”师:多伤自尊的话语啊!可是听说到丽莎的噩耗,他满怀担忧地想——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师:尽管丽莎不止一次地——生读:拒绝和他做朋友!师:多么无奈啊!可是想到病重的丽莎,他还是着急地想——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师:丽莎甚至还对他说——生读:“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

”师:多么不屑的奚落啊!可是一想到丽莎的病情,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想——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师:从丽莎对罗伯特的态度和罗伯特对丽莎的态度两者一对比,孩子们此时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伯特呢?生:善良、宽容【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文,用读的方式回顾人物情感,可以加深对罗伯特崇高品质的升华理解和行为趋同,不经意间,又在对孩子们进行“传道”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