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情简介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脉北系中段,东与石门、慈利县交界,南与永定区、永顺县接壤,西与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由境内发源,隶属世界旅游胜地张家界市。
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553个村(社区)46万余人,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92.8%。
2013年生产总值60.56亿元,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689、4226元。
桑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芙蓉桥乡出土的无牙恐龙化石,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县城朱家台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古币、陶器等。
东汉时置充县,为桑植建县之始;宋仁宗年间,推行土司制度,设桑植宣抚司,因司治桑植坪(今芭茅溪乡境内)而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桑植县。
桑植民族文化灿烂多姿,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歌、花灯舞、仗鼓舞、傩戏等,尤以桑植民歌为最,已搜集整理的就有1万多首,被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桑植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桑植勋劳卓著,革命色彩浓郁。
这里是贺龙元帅故乡,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二方面军长
征出发地。
大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血染疆场,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全县有3000多人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4000多人随红二方面军长征,解放后回乡的不到20人。
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这里诞生了贺龙元帅,廖汉生、朱绍田、贺鹏飞、贺捷生等将军,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桑植物产丰饶,资源禀赋独特。
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人盛赞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因而得名;屈原歌咏“沅有芷兮澧有兰”;柳宗元诗曰“南州之美莫如澧”。
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8.4万千瓦,是全省五大小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79%,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12万个单位,有“天然氧吧”之誉;南滩草场达20万亩,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40种,探明27种,其中煤炭储量1.4亿吨、石煤8亿吨、铁矿3.5亿吨、天然气4863亿m3、页岩气1800亿m3;八大公山原始森林面积达30万亩,是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境内有亚洲第一洞“九天洞”、贺龙故居及纪念馆、“世界恐龙之父”芙蓉龙等著名旅游品牌,极具开发价值,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桑植后发赶超,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赶超战
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推动大发展,全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73.6%。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心培育烟叶、茶叶、畜牧水产、蔬菜和油茶等支柱产业,全县驯养繁殖大鲵52.6万尾,被誉为大鲵之乡。
新型工业平稳发展,成功申报省级工业集中区,初步形成以矿产建材、新型能源、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为主的环保工业。
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深度开发以红色、民俗、生态元素为主的旅游业,元帅故里、八大公山国际休闲度假区等景点的吸引力、容纳力明显增强。
张桑高速、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交通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老观潭新城开发初具规模,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