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四篇)含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四篇)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一)筷子的名堂刘杨①筷子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饮食文明的一部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起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仲,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②筷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箸”。

在今天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筷子仍然被叫作“箸”“箸子”“筷箸”,装筷子的“筷筒”被称为“筷箸笼”“箸笼子”。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道:“他喝了半盅儿酒,吃了一箸子菜。

”“一箸子菜”就是河北一些地方的说法,意思是“夹了一筷子菜”。

③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箸”的文字记载。

《韩非子·喻老》里这样写道:“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极为奢侈,每顿饭都要使用象牙筷子,太师箕子看到纣王的举动,对此十分担忧。

由于纣王越来越奢侈、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成语“见微知著”也来自这个典故。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将筷子写成“筋”,与“箸”通用。

《世说新语》里写道:“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

还好当时天要下雨,雷声大作,刘备这才从容地捡起筷子,并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内心的惊慌掩饰过去。

⑤由“箸”到“筷”的称呼转变始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由于明代吴中地区民间船行忌讳说“住”和“翻”,因此人们就将“箸”改名为“快”,意思是船开得快,而不是在水中停住。

后来因为当时很多筷予是竹制的,“快”又被加上“竹字头”,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⑥古代筷子主要还是以木筷、竹筷为主,象箸、玉箸、金箸这类奢华的材质也仅在王公贵族的餐具中出现。

此后,筷子的材料从金银玉石到木竹钢铁,几乎无所不用。

在外形上古今大致相同,通常是一头方形,另一头国形,圆形的一头用来夹菜。

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国自古以来吃饭便十分讲究礼仪。

《礼记》中有“饭黍毋以箸”的说法,意思吃米饭时不要用筷子,而要用饭勺,筷子则是专门用来吃盘中菜的。

《礼记》中还说“羹之有菜者梜,无菜者不用梜”,汉代郑玄注解时认为梜就是筷子,这里说的是吃汤菜时,要用筷子夹其中的菜,如果汤里没有菜,就不需要用筷子了。

⑧古代使用筷子的习俗和礼节一直流传至今。

在摆放位置上,人们总是把筷子整齐地放置于进餐者的右手边,手执筷子的一头要与桌面边缘垂直(如果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也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

在握筷时,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同时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也不可取位过低,这样会显得缺乏教养。

在举筷夹菜时,不要游移不定,也不要旁若无人地乱找好菜。

筷子不要在桌上延伸过长,跨过别人面前夹菜是不礼貌的。

用餐完毕后,要将筷子轻轻放在桌上,不可随意放置。

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古俗认为只有在祭祀先人时才这样做,平时插筷则很不吉利。

⑨筷子也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

这些国家使用筷子的习惯延续至今。

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

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⑩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是中国人或东亚人的专利,使用筷子的西方人越来越多,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

如今,有三千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1)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对筷子的名堂进行了说明?(4分)(2) 第③④⑤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3) 阅读第①段和第⑥段,概括说明筷子的特点。

(3分)(4) 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二)蓝色沙漠①现代人大都喜欢海。

文人墨客们写过无数歌颂大海的诗篇,最常用的标题大概就是“蓝色的大海我的家”。

可出过海的人都知道,大海其实是个相当恐怖的地方,大部分人如果被丢到海里的话恐怕连一天都活不下去,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渴死了。

②大海之所以让人感到亲切,是因为人类天生喜欢水。

水是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物质,看过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印象深刻。

但是,水并不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有机物才是。

地球上所有的有机物都来自光合作用,一个生态系统里的生物量完全取决于光合作用的效率。

③简单说,光合作用就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效率完全取决于供应量最少的那样东西到底有多少,这就是俗话说的“短板”。

不同地区光合作用的短板是不一样的,对于深海、洞穴以及冬季的极地地区来说,短板是阳光:对于其它大部分温带陆地来说,短板是水;对于热带雨林,以及有施肥和灌溉的农田来说,短板是二氧化碳。

人类诞生的东部非洲最缺的是水,所以人类天生就喜欢水,对水的热爱几乎铭刻在人类的基因组里了。

④但是,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光合作用不仅需要上述这三样东西,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这些东西在绝大部分土壤里都不缺,唯有大海是个例外,尤其是距离陆地较远的深海,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光合作用的效率几乎完全由某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所决定。

⑤所有微量元素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铁。

叶绿素分子本身就有铁原子,没有铁的话连叶绿素都合成不出来,更不用说光合作用了。

大部分海水中的铁元素含量都非常低,导致其光合作用的效率也非常低。

事实上,大部分海洋地区单位面积海水所能产生的生物量比大部分陆地沙漠都要少,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⑥不同地区的沙漠因为水分供应量的不同也可分成各种不同的亚型,有的沙漠遍布仙人掌,有的沙漠只有稀疏的灌木,最差的甚至全是细沙,看不到任何植物生存的迹象。

同样,不同的海洋因为铁等微量元素的供应有差别,也会分成不同的亚类。

有的海域海床较浅,微量元素供应较为充足,生物量可以非常高,大陆架和海岛附近的珊瑚礁群就是如此。

有的海域洋流湍急,富含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经常被翻到表面,这样的海域同样也可以富含生命,南美洲西海岸那些被洪堡寒流所影响的海域就是如此。

⑦一片海域的光合作用效率高低用肉眼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

海水的颜色越绿,说明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高。

相反,海水的颜色越蓝,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低。

换句话说,人人都喜欢的蔚蓝色的海水对于生命而言就是一片蓝色沙漠。

⑧当然了,即使是最干燥的沙漠,沙子下面仍然会找到虫子。

同样,即使是环境最严酷的南太平洋海域也能找到洄游的鱼群。

再加上海洋面积巨大,总的生物量并不低。

但不管怎样,真正的海洋绝对不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生机勃勃,而是一个对所有生命而言都非常严酷的地方。

海洋生态系统比陆地的更脆弱,一旦被破坏了就很难恢复。

当我们把目光对准海学,试图从大海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的时候,不妨再想一想。

我们其实是在沙漠里打猎,每一枪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1) 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2) 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简述其作用。

(2分)(4) 作者为什么称蔚蓝色的海水为“蓝色沙漠”?(2分)(5) 文末划线句子很有深意,请说说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2分)(三)五月榴花照眼明刘鹏飞①“五月榴花照眼明”是唐代韩愈的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说明榴花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煞是可爱。

翻开古代典籍看看,写榴花的诗文大都与五月、与端午密切相关。

②正因为此,榴花被人称为“天中五瑞”之一。

因为从气候上看,五月渐入热夏,此时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正是古代灾疫流行之时,所以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消毒避疫的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就是“天中五瑞”的来历。

③关于悬插“五瑞”的习俗,在古今诗文中也常常看到。

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经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

”陆游也曾经吟诵:“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还有清人卢毓松的《钟馗图》:“榴花吐艳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

”如今的北京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端午民谣:“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

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

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

”由此也可以看出,榴花在端午节是多么源远流长。

④梨花应清明之景,榴花应端午之景,桂花应中秋之景,菊花应重阳之景。

所以写端午景致的诗文很少有不提到榴花的。

无论是杜牧的“只疑烧却翠云鬟”,还是李商隐的“榴枝婀娜榴实繁”;也无论是刘克庄的“深院榴花吐”,还是殷尧藩的“榴锦年年照眼明”,都将榴花的高贵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我们知道,石榴在我国落户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早在汉代,它已开始在我国栽培。

据《群芳谱》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所谓的“安石榴”,就是安石国的石榴。

安石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自从安石榴在我国种植后,它的花朵就备受世人青睐,“夜久月明人去尽,火光霞焰递相燃”;“火齐满枝烧夜月,金津含蕊滴朝阳”。

正因为榴花霞光如火,所以才成了吉利、祥和、如意的象征。

⑥在古人心目中,榴花与百花相比,艳丽而不轻浮,为此,《博异记》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个传说。

天宝年间,崔天徽春夜遇美女十余人,内有绯衣佳人,姓石名阿措,她见封家十八姨举盏时举止轻佻,便拂袖而起,正色以拒。

阿措即石榴,众美女皆为花神,封家十八姨即是风神。

在这里,榴花成了一个风姿艳丽而又庄重自爱的美人形象,所以它的设典入诗,都是很正常的事。

明代画家徐渭在自己的《石榴》图上,就曾经题过这样的诗句:“偶谒勾漏令,得交石醋醋。

不怕阿姨狂,只恐红裙妒。

”这既是人们爱榴花歌颂榴花的原因,也是榴花进入端午节的真谛所在。

(1) 通读全文,将本文的写作思路补充完整。

(3分)开头引用韩愈诗句点题,并引出下文—— ____①____ ——榴花在端午节源远流长——________②_________——石榴在我国的历史及象征含义—— ________③________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