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作者:郑正真朱文雁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
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
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
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
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
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
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
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
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形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有学者提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过自身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必然结果。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学派”的问题上国内学界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论。
王凤才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思想体系,称不上为一个学派,只不过是提供了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路径,它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
段忠桥教授也持有这一观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他们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在具体运用那种分析方法以及重构出一种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分歧较大,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学派。
与此相反,罗默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著作中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诞生于1978年,标志是G·A·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和J·埃尔斯特的《逻辑和社会》这两本书的出版。
”余文烈教授则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所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都运用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该学派有固定而稳定的成员,他们提出的思想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柯亨、罗默、范帕里斯、普舍沃斯基、E·赖特等著名学者。
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评价方面存有共同的看法,在政治上也有共同的主张,认为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较多的不公正现象,滋生了多种异化现象导致了社会不稳定,进而提出存在一种优越于现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其概念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谨的理论。
当然,它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区别。
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王福兴教授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学派,认为该学派与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一样,在政治上更倾向于同情民族社会主义,并没有独特的政治立场。
接着,他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首先,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构,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概念明晰和逻辑连贯的效果。
其次,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通过使用明晰和抽象的模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达到论证步骤的形式化。
最后,运用理性选择的方法。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更多地使用了“理性的行为者模型”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具体研究。
李特尔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发展,是因为它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种方法,它把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思想同理性选择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
”[1]余文烈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点:首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抽象原则。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十分注重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内在思想。
其次,试图寻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罗默认为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时,应当要运用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还是较为匮乏的。
最后,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能采用教条式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
罗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是建立在马克思写过的东西和说过的话都是正确的前提下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而这种理论上的预设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教条主义的理解。
与此相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把马克思思想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只服从理论推演自身的严格性和融洽性,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了现代数学、数理逻辑和模式来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观基础”[2]。
段忠桥教授赞同柯亨和迈耶的具体论述,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是分析哲学的方法,将分析哲学的方法结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多地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述还不够严谨,使得表述出来的概念也不够清晰化。
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建构,能够达到概念明晰化、论证严谨化的理论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
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宏观描述上,坚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作为具体解释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
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认为把社会形态和阶级解释为具有它们自身行为规律的整体是不够全面的[3]。
何增科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的研究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阶级结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理论、经济危机等。
由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致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分歧,形成在政治立场上也有不同意见。
在谈到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时,何增科教授引用了埃里克·奥林·怀特四种承诺(特征)的观点。
首先,怀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注重常规的科学规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强调有计划的概念化的重要性。
再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更加明晰化、论证严谨化,强调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论点都应达到条理清晰的效果。
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论在解释的理论还是在规范的理论研究中都要强调个人有目的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将个人理性和选择的分析联系起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4]。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1.柯亨对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
柯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著作中指出:“我要为之辩护的是一种老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传统的概念。
按照这个理论,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兴衰更迭促进或阻碍这种发展。
”[5]3可以看出,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主要是包括重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界定,关于他的辩护体现在生产力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两个命题所构成的。
首先,柯亨的发展命题认为自然界并不能完全满足于人类,以人类的理性为视角进行考察,提出生产力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
发展命题作为柯亨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技术决定了。
其次,柯亨的生产力首要性命题运用了功能解释的具体方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展开探讨,认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
在他看来,马克思论述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上层建筑是为了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助于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发展,生产关系则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上层建筑的特征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经济基础的性质又是由生产力的性质来说明的,在这个关系上是存在矛盾的。
为解决这一矛盾,柯亨提出了他的功能性解释的方法,并认为运用这一方法就能消除两个命题表面上存在的矛盾,并使首要性命题得以成立。
在他看来,没有其他方式能够维护生产力对经济结构的首要性,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了制约作用。
2.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
罗默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自由地损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和《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著作中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博弈论的主要观点,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理论的观点加以修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运用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存在剥削这一问题做了解释。
劳动价值论指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