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夜行黃沙道中的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卜富美 老師
一、前言
二、生平
三、賞析
四、結語
一、前言
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已是強弩之末,「詞」便因緣際會,應運而生了!又因為當時胡樂大量傳入中國,名之曰「新
樂」,漢於是採優美的新樂來製作新詞,以便歌唱,因其被以管絃可歌,故亦稱「樂府」。

時至盛唐後,風氣逐漸普
遍化,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

詩人李白首開風氣之先。

又因詞產生在詩之後,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故稱「詩餘」;就其形式而言,由於句子大多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

詞的用字平仄極為嚴格,有譜、有定法,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清人毛先舒將「詞」按字數之長短,分為三種: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以內)、長調(九十一
字以上),從音樂的分段而言,詞一首〈段〉稱「一闋」,「闋」亦稱「片」。

每首詞皆有調名,稱詞牌或詞調,字數固定,字的平仄和用韻也有一定的格式。

而早期發展的詞大都是小令,它的句法仍與詩相近似。

詞是承襲漢魏府詩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唐詩形貌,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宋代文學的代
表,與漢、唐詩、元並稱為我國四大韻文。

在進行詞的賞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填詞者的背景,才能知道詞中所寄寓
的含意。

二、生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

生於南宋高宗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卒於
寧宗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享年六十八歲,恭帝祐元年加贈少師,追諡為「忠敏」。

辛棄疾才兼文武,智略過人,身具一世雄才,胸懷復國大志,忠義奮發,然生逢亂世,遭時不遇,屢起屢仆,終身憂國而
悲憤以終,實可謂為南宋最可憐的愛國詞人。

他出生於南宋安的不幸時代中,雖在金統治下長大,卻有著深厚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曾屢次上書陳言「和戰形勢」,卻不被重用。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侵,辛棄疾棄家以赴國難,自率二千義民軍,投效耿京下,給予金迎頭痛擊。

宋孝宗淳

八年,辛棄疾知興隆府,因遭當地名士攻擊,他一面既對當時的執政者之昏庸無能深感失望,一面又恐皇帝聽信謠言,怕大禍臨頭,因而辭官退隱。

在江西上饒帶湖營建隱居的田園,從此躬耕退隱,開始過著投閒置散的生活。

這段時期的作品,大都在抒寫隱居生活的閑適與田園風光的恬靜,作品兼具雄放豪邁與清新淡遠的風格,《西江月》即是歸隱時期的作品。

「宋詞」到了辛棄疾裡又翻出了另一番格局,他融合了詩、散文、古典、俗語的一切優點,用之以作政論、評歷史、記事、寫信,乃至於嬉笑怒罵,都可以譜成韻律,成為歌詠。

其題材之廣泛,風格雄奇,豪放曠達,一如蘇軾而感情之真摯、寄託之深遠,則更過之。

其慷慨激昂,則似陸游而抒情之蘊藉、詞采之絢爛,則更過之。

今存有《稼軒詞》
(《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九首,數量為宋之冠。

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

亦有寫閒適生活的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但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

與北宋蘇軾稱「蘇辛」。

另外,詩今存一三三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

文今存十七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見解和謀略。

三、賞析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詞調名,意在點明「詞」的音韻格律,與詞的內容無關。

黃沙地名,在江西省上饒,辛棄疾居處就在此
附近。

陳文蔚遊山記》云:「乙未,度北岸橋,過黃沙辛稼軒之書堂,感物懷人。

」辛棄疾的《西江月》著實給予了我
們一次充滿詩意而美好的心靈饗宴。

詩作中的明月、蟬鳴、稻香、蛙聲、雨點,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美景,令人讀之不
禁悠然神往----
嚮往一個有蛙聲、蟬鳴、煙雨迷濛的閒適情境。

在這闋詞裡,完全感受不到時代的動盪與離亂。

或許是作者對國事憂勞日亟,卻屢遭挫折,對政府之無能而感到失望的豁然開通,察覺到「不問世事,不惹塵埃」,方是相處之道,
故有此優美、閒適之作。

這首寫景寄情的抒情小品
----
《西江月》,全首共五十字,小令,以順敘手法鋪陳,依夜遊時間的順序,由月出寫到黎
明。

分上下兩闋,上闋寫鄉村夜晚的安適恬靜,下闋寫黎明時分鄉村的景象,並道出夜行者愉悅閒適的心境。

上下闋句法
相同,第一句不用韻,第二句起平聲「先」韻,第三句協平,第四句換仄聲「霰」韻。

此乃謂「平仄通押」。

本闋詞押國音「ㄢ」韻,韻腳有「蟬、年、片;前、邊、見」六字。

其中有兩組對句,上下闋的前兩句均對仗,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的倒裝句),可謂對偶工整,押韻自然。

辛棄疾共作了十七首《西江月》,一洗前人認為《西江月》一調易致庸俗,故詞人概不多作之成見,而顯得清新脫俗,足見才人之筆不可多得。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句,寫出鄉村恬靜安詳的氣氛,「別枝驚鵲」的情趣與「雲破月出驚棲鳥」意同,更
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偏重於聽覺上的描述。

因為有蟬噪、鳥鳴的聲音,才更反襯出四周的靜寂,才
能聽出這些聲音的悅耳。

其中「清風」是一組,「別枝驚鵲」、「半夜鳴蟬」是一組。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句中之「稻花香」與「蛙聲」是暗示豐年的預兆。

古人認為蛙鳴是豐收的象徵,因
此,人們聞到清風送來的陣陣稻花的香氣,又聽到鬧洋洋響成一片的蛙鳴,自然而然地閒談起有關豐收的話語,這為作者
的閒適心情提供了最適合的背景。

綜述之,上闋「明月」是視覺摹寫,「驚鵲」、「鳴蟬」、「說豐年」、「蛙聲」是聽覺摹寫,「清風」是觸覺摹寫,
「稻花香」是嗅覺摹寫。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句,點明了時間的推移是從半夜到清晨,是一個極工整的對句,造語平淡,明白如
話,正顯出了豪放詩人的特色。

下闋多從視覺上來摹寫,「兩三點雨山前」句,呼應了上闋「明月別枝驚鵲」句所隱含的
「雲破月出」的「雲」字。


七八個星天外」寫星兒寥落稀疏,是清晨的景象。

「兩三點雨山前」寫小雨稀疏,點出天氣
的變化。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末兩句是倒敘句,因為「舊時茆店社林邊」是「路轉溪橋」時「忽見」的景物。


「忽見」二字,表現了看到「舊時茆店」時的驚喜心情,一分閒適之情,令人不禁嚮往。

四、結語
我們從鳴蟬、稻花香、蛙聲等詞來判斷,可知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夏末秋初的時節。

而本首《西江月》,無論是
在寫景或寫意上都極其工緻、秀美。

辛棄疾田園描繪成一幅既優美又寧靜的畫面,點出鄉村物阜年豐的安詳意境,的確
是一首清新淡遠的佳品。

一般人只有在極悠閒安適的時候,方能領略大自然中極其細緻的物外之趣,而辛棄疾憂國如焚又失意落魄之際,還能過著投閒置散、安適恬靜的生涯,頗值得吾人玩味品賞,低迴再三。

逸塵 庚辰年仲秋于樹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