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教学策略研究概述摘要:自1964年Taba等学者首次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相关学者便在教学领域及心理学领域展开了层出不穷的研究,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仍存在着教学策略概念含义过多,本质把握不清,具体教学策略多样化但较难把握的现状,本文致力于对教学策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重点从教学策略的本质探索、相关研究及未来研究趋势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

1 教学策略的本质1.1 教学策略的概念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施良方,1996)(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袁振国,1998)(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和学新,2000)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

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8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由此看出,她强调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

黄高庆、申继亮等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

(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载《教育研究》,1998(11))这是从教学策略的使用角度来阐述的。

李晓文、王莹则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

并且指出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它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1.2 教学策略的特点(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

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

(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1)。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

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与其相应的手段、技巧不再继续有效,而必须探索新的策略。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

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

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

也就是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3)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订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

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

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

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

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

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5)教学策略的调控性由于教学活动元认知过程的参与,教学策略具有调控的特性。

元认知表现为主体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维持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活动的元认知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调节,教师能够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6)策略制订的层次性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

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来自理论的推演和具体化,也可以来自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推演和经验概括的水平和程度不同,形成的教学策略也就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层次。

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

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尤其是相邻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策略可分解为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指导和规范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

1.3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定位(1)以两个维度为关键,区分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李晓文、王莹等学者所述,教学策略具有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

从动态上看,教学策略是由反省性思维支配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选择行为所组成的开放过程;从静态上看,教学策略则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决策方案,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则只具有静态这一维度的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式手段。

从动态维度上来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均是教学策略中的选择行为所作用的对象,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要对琳琅满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优化。

从静态维度上来看,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而教学策略则包含着教学方法,三者都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策略不仅是一种预定的设计,它还是一种在变动中形成的决策结果的反映(2)从连续性上把握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者的关系虽然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不同的维度上是相区别的,但是它们可以在可供方案—定向选择—具体操作这一连续性上找到统一的契合点。

我们可以对一种或若干种教学模式的不同部分先做出初步考察,然后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选取不同的模式或模式的相应部分作为计划的模型,并对模式中的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设计出实际用于教学的方案。

这一连续的过程既适合于教学的准备阶段,也适合于教学的进行阶段和评价阶段。

把三者统一于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就构建成一个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体系;而教学策略则成为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教学模式作出审察、确定教学方法的具体组合与操作的“中介”行为。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策略同前一阶段的可供方案混淆起来或同后一阶段的具体操作混淆起来,而具体操作也许又不是根据明确的目标制订出来的,所以策略阶段的脱节就比其他阶段更加突出了。

目前教学之所以经常在脱离预定目标的状态下进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坚持从模式到策略、再从策略到方法的逻辑过程,以保证从上一阶段到下一阶段所作出的决定之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因此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统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三者,就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1.4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某种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

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学科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教学策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时代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再乘以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教师的教学能不能做到有效,这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这个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者进行了研究。

张大均及其领导的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把教学策略训练运用于课堂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