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教学文献综述

最新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教学文献综述

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文献综述一、前言“语感”是近来语文界的热门话题。

重视语感培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加以继承的重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表明了语文界对语感培养教育的重视。

从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界兴起语感研究的热潮,到现在语感及语感培养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

然而,语感和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研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期待后来者的不断改善和解决。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来认识语文教育界对语感概念的理解?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语感培养?本文就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二、正文(一)国内语文教育界对语感概念的论述和理解。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

早在1924年,他便在春晖中学校刊《春晖》第30期上发表了《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与学生》一文,文中写到:“一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①叶圣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②这个解说指出了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体悟,一种特殊的理解。

把语感的对象从“文字”扩大到“语言文字”而且强调文艺作品鉴赏过程中语感的作用。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同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③夏丏尊、叶圣陶都着重从词语的层面上去理解语感,这一见解在二、三十年代的国文教育中有着开启先河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人提出质疑。

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习国文说起》一文中以美学家的眼光说;“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

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

”④朱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更看重于语言的实际应用。

但是,夏丏尊、叶圣陶侧重语义的论述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吕淑湘提出“跟中学生讲语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法感。

人们常常说的‘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

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

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

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

”⑤吕先生的这一观点将语感这一概念扩展到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层面与表达的层面上。

并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让他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

”⑥①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丏尊[J].中学语文教学,2001,(11);56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③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3④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11⑤吕淑湘.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法修养[J].中学语文教学,1985(10).⑥转引自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4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兴起“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性质之争。

语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和热点。

很多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语感定义。

比如万明华:“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①李珊林:“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语感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

”③李淮南:“所谓‘语感’,广义地讲,应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

”④杨成章:“语感是对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

”⑤韦志成:“语感是对语言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话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内在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⑥综合以上种种定义,可以看出对于语感这一概念的论述,尽管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大致都没有超过“对言语意义(审美意义、言外之意)的敏锐感觉”这个基本认识。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它需要我们的儿童在基本的语言能力基础上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这种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文教育界中所说的“语感”了。

(二)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有人认为“新一代语文学家是努力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⑦还有的人认为:“语感不可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语感教学学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那么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目前主要表现为语感教学中心说和语感教学非中心说两种对立的观点。

虽然这两种观点至今存在分歧,但是语感教学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进行语感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结合语感中心说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王尚文从哲学和语言学的视角得出结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⑧也有研究者认为“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服从并服务于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品位。

为此,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恰在此时当的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结构。

”⑨这一观点对旧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主张以学生的语言言实践活动为中心,确立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

在分析语文能和的基础上,杨炳辉提出:“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⑩第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毛光伟先生说“语感教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11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改,把这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确凿表明,只有确立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们,教学及改革才可望走正正轨,①万明华.语感能力与语法教学[J].中国语文,1991(4).②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J].语文学习,1990.(9).③李珊林.语感及语感训练[J].语文学习.1990.(9).④李淮南.“语感”浅说[J].中学语文教学.1992.(9)⑤杨成章.语感学习的心理探索[J].语文学习.1992.(11)⑥韦志成.论语感及其训练[J].中学语文.1994.(1)⑦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及语感教学[J].语文学习.1992(10)⑧胡夏.八十年代以来语感与语感教学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⑨赵乔翔等.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1996(8~9)⑩杨炳辉.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地位[J].中学语文教学.1994(3)11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J]1993.(5)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①第三、语感教学是语文美育的有效手段。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

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

”②语文教学既基于语感又终于语感,从语感入手手进行语文美育,契合学生的审美需要,从而可以在全面发展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审美观。

“培养语言美感是语文教学熔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于一炉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力教学的最高目标。

”③第四、语感教学有利于正确实施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

”“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是从原则、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表明要通过语感教学来科学地实施思想教育。

毛光伟提出“语言、知识、思想是一个统一体,语言的习得伴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感情的形成,语言的使用伴随着知识的传播、思想感情的表达。

因此,语感素质就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的一种感觉,也不仅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笼统、抽象的无意识言语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

”④(三)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语感培养。

在语感和语感培养教育研究中,首有夏丏尊、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倡导,次有王尚文、韦志成、李海林等专家呐喊,从而形成语感论者及语感中心说等论述,提出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首要任务”、“终极目标”等,语感培养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那么怎样才能语文教育中应该如何来培养语感呢?进行语感培养的途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都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现阶段,诵读体味被认为是最佳的培养语感的方法。

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⑤“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圣陶的观点主张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这一观点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培养语感的方法。

比如“学生通过诵读,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和情感色彩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⑥“吟哦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心、眼、口、口、耳并用,方能品味体会到汉语汉字的形、音、义的特色和魅力。

”⑦夏丏尊先生提出:“国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倡导了语感培养的另一种方法,即教师要传染语感于学生。

叶圣陶:“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