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中国黄金集团湖南鑫瑞矿业有限公司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顶板管理,将危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避免和减少矿岩冒顶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依据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 )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井下顶板分级管理。

4术语(无)
5职责分工
5.1总经理
对采掘顶板分级负领导责任。

5.2分管生产副总经理
领导相关生产技术部门对本矿采掘顶板进行分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5.3生产技术部
负责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一级顶板采场进行定期检查;对危险采场现场进行危险评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负责作业采场的设计管理和技术管理。

制定采场顶板分级报表。

5.4生产单位
负责采场出矿前顶板边帮松石(即浮石,下同)处理;作业班(组)长对本班作业采场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负责在作业前对采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处理;
采场作业人员对当班采场在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处理。

6工作程序
6.1采场作业环境要求
6.1.1采场进路口应设有安全确认牌。

6.1.2采场顶板边帮应安全可靠,对顶板不稳固的采场,应有监控手段和处理措施。

对围岩松软不稳固的作业面,应采取支护措施。

6.2采场顶板分级
6.2.1生产技术部根据地质构造、矿岩结构及矿岩稳固程度,采场跨度的大小、顶板岩石的渗水状况以及回采范围毗邻介质进行危险评估,确定顶板等级。

6.2.2顶板分级原则:采场顶板按危险等级分为一级顶板、二级顶板、三级顶板。

具体分级原则如下:
☆一级顶板,凡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即为一级顶板:
a)顶板的矿岩特别松软,层节理发育形成较大的压碎状态;
b)有较大的断层和较多的中小断层,或分层交错形成有三角滑板者;
c)采场超过设计跨度,且顶板矿岩不稳定;
d)顶板有较大的渗水者或有较大的溶洞;
e)顶板矿岩结构较差的间柱或破顶层。

☆二级顶板:
a)顶板矿岩较松软;
b)层节理较发达,断层不多;
c)顶板出现有中、小型三角滑板;
d)有局部渗水现象者;
e)采场超过设计跨度,但顶板矿岩状况较稳定。

☆三级顶板
层节理不发达,断层不明显,渗水现象不明显者。

6.3顶板管理
6.3.1回采作业时采场顶板不得留有浮石。

6.3.2采场控顶高、一次落矿高度、采场宽度应符合相关要求,严禁超欠挖。

6.3.3进路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规格及设计方位进行施工。

6.3.4排险与支护:
☆每个作业面必须安排足够的排险工进行排险作业,必须配齐个人照明工具、排险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
☆进行排险作业前首先要观察作业场所周围的安全状况,排险人员必须站在安全位置,撬浮石必须先考虑到浮石落下后的滚落方向,防止滚石伤人。

撬浮石必须自上而下,从外往里,撬浮石必须
有两人,一人照明,一人撬浮石,撬完浮石后方可进行作业,严禁撬浮石同其它作业同时进行;
☆当时排不下来的险石,要做出明显的标记,及时通知支护工予以支护;
☆排险以后的作业面,要经常巡视检查,进行敲帮问顶,及时排除险情,做到检查到的各作业面确保安全无隐患;
☆每个作业面必须准备一长一短两根撬棍备用;
☆采场顶板需锚护时,必须及时布置水泥卷锚杆,锚杆角度应与节理构造面垂直水泥卷必须注满孔,确保锚杆施工质量达到100%;必要时还需打木立柱维护顶板,确保安全生产;
☆回采采场及进路较破碎的地方必要时应砌砖石墙维护顶板。

6.4顶板松石的预防
6.4.1采场在回采期间,把矿岩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矿岩本身的自然支撑能力或人工支撑方法来维护采场的稳定性,以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6.4.2坚持合理的开采顺序。

井下开采要自始自终坚持自上而下,自上盘而下盘,自一翼向另一翼的开采顺序。

6.4.3提高回采强度,按“三强”原则组织生产。

“三强”即强掘、强采、强出。

指集中力量,强化一个采场或一个分层的凿岩掘进、落矿和出矿作业,达到快速采出矿石,提高采场单位面
积矿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同时躲过大的地压威胁,避免或减少采场坍塌冒顶事故的发生。

6.4.4加强顶板管理,选择好适当的支护形式。

根据岩层结构情况,对结构较差的顶板合理地采用锚杆或锚网等其它形式有效的支护。

6.4.5严格控制采场的跨度及矿岩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并将顶板打成拱形或倾斜形,充分利用矿岩的“自然”支撑能力。

6.4.6加强对采空区的充填,减少采空区的暴露面积。

6.4.7对顶板不稳固的采场,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和监护。

6.4.8做好采场的设计与汇审工作,设计人员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核对地质资料的准确性,掌握上下中段和上下盘相邻矿体或空场的关系,对回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定出措施,并交与有关部门汇审,避免或减少冒顶事故的发生。

6.4.9如发现采场顶板或天井有渗水现象,生产单位领导应立即组织人员查清水源,采取堵(排)水措施。

6.4.10对特别危险的作业采场,生产单位应派专人进行跟班监护,监护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监护时必须认真仔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

6.4.11生产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自我防护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掌握顶板冒落前的预兆。

在采场作业时,要有人监护,当采场有异常响声或小块岩石掉落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观察和检查,必要时应撤离现场。

6.4.12采场发生冒落情况时,生产单位应及时应做好采场松石冒落的统计、分析、危险评估工作,掌握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如发现有大面积地压活动和大冒顶预兆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6.4.13生产单位按照《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重点考虑一级、二级顶板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6.4.14加强对地压活动的检测和预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有效的方法对地压活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压的活动情况,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6.5安全检查
6.5.1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监督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并由专人验收。

6.5.2生产技术部对井下采场顶板进行检查,填写《井下顶板管理记录》。

6.5.3安环部、生产技术部检查人员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办法。

6.5.4各单位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对存在问题予以整改。

6.5.5工段长、跟班主任、专职安全员每天要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6.5.6班组长要靠在现场抓检查,在安排生产任务的同时安排
好与安全有关的注意事项,并经常检查。

6.5.7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顶板及两帮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紧急情况下要立即撤出作业面,并向领导反映现场情况。

7相关文件
7.1《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7.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8相关记录
《井下顶板管理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