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业区划
以上(3500-4000℃也勉强可以),雨量充沛或
有灌溉,人多地少的地方。一般实行集约耕作,
高投入、高产出。有旱旱两熟(如小麦-玉米)、
水旱两熟(如小麦-水稻)、水田两熟(如双季稻)
等。也有少量实行一年三熟制的,如麦-稻-稻、
油菜-稻-稻、稻-稻-稻等。
第三章 作物布局
二、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
• (二)种植制度的类型
• 1.按集约度划分
•
游耕制或撂荒制 人少土地多,刀耕火种,几乎无投入的原始
自然农业,土地开垦没种植三五年即因杂草丛生或肥力退化而弃耕一
二十年,另辟新的荒地垦种,土地、利用率低于50%。在原始社会或
农业发展初期多采用游耕制。目前仍盛行于非洲、东南亚各地。我国
边远地区尚有极少数撂荒制的存在。
• 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搞好作物布局,选 择最能发挥资源优势的作物、品种的构成,来提高资 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的 产出水平。
• 四)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五)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经济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 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 即快速发展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群众高额大量消 费阶段、讲求生活质量阶段。当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 经经过大量消费阶段而进入讲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我 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发达地区正在或即将跃 入讲求质量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已从数量追求 开始转向质量追求了。因此,我们在安排作物布局时, 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现代消费需求特点,一定要从满足 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要 有前瞻性、超前性和战略远见。
•
休闲耕作制 土地种植1-3年,休闲1-2年,土地利用率20%-
50%,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甚少的自然农业阶段。西
欧中世纪盛行休闲制(三圃制:休闲→冬谷→春谷)。目前美国中西
部、前苏联干旱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仍广泛应用。我国的西北有
部分农田休闲。
•
常年耕作制 土地连年种植而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置的
总称。
作物结构:指作 物种类、品种、 面积及占有比 例等, 配置:指作物在 区域或田块上 的分布。
某家有10亩地, 其中5亩水浇地, 5亩旱地(2亩河 沿地,1亩低洼 地,2亩平地),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工灌溉,适于有水源保证
的平原,人地比少,投入高,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单产高,
集约农作,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 雨养型
•
无人工灌溉,只靠降雨种植。一般年降水量在450mm以上,半
干旱地区采用较多,南方无灌溉的湿润区也有分布。在半干旱地区,
一般一年一熟;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也可二年三作或一年二作。投
四)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一)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市场农业中,社会消费结构决定市场需求结构,而市场需 求结构制约和引导产品供给结构;产品供给结构又来自于种 植业生产结构。它们是相互决定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生态条件相 吻合
• 三)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合理的作物布局,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 源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战略措施。
二)满足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难、增收难,也是新时期困 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 进一步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项目的比重;提高种植 业的集约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集约化程度。这两方面 都是吸纳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的最现实的途径。 如果项目方向对头,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良好,那么农 民收入就自然会随着农民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 混合型
•
• 3.按水旱划分
• 水田型
• 以水稻为主,单季稻或双季稻。要求温暖湿润气候,最热月温度在 20℃以上,雨量或水源丰富,一般给水量(降雨+灌溉)在1000m3/ 亩以上,适应于南方粘土,但北方非粘土也可种植。也适于平原或丘 陵上的梯田。投入多,产出多,产值较高,以实行多熟制为主。
• 水浇地型
第六章 种植制度和种植业区划
第一节 种植制度
•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 (一)种植制度的含义 •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
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 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在一块耕地上 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 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
• 农牧型
• 除种植业外,以农产品及副产品为饲料来源的畜牧业比重较大。适于人均 粮食多(400-500kg/人以上),饲料来源广,有广阔的农产品市场,或离城 市工矿较近的地方。
• 菜农型
•
适于城市郊区或特殊蔬菜生产地。粮食靠购入,投入甚高,一般为灌溉
地,产出收入也高。
• 果农型
•
以种植果树为主,适于丘陵低山区,需有一定运输与贮藏加工条件。
入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低,较粗放,产量较低。可利用旱坡地种植,
但要注意水土流失问题。
•
• 4.按熟制分
• 一年一熟制
•
盛行于生长期较短(100-60天)、积温少
(∑≥10℃少于4000℃)的地方,或生长期虽长,
但雨季短、雨量少,又无灌溉的地方,或水热条
件丰富,但人少地多的地方。
• 一年多熟制
•
要求生长期160天以上,∑≥10℃积温4000℃
作物或实行连作,或与豆科作物轮作,已有一定或较多的人工投入,
有的现代化或科学化程度较高。产品或自给,或作商品用。历史上,
它是在休闲制度上的一种进步,当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
集约耕作制 人多地少,气候土地条件良好,多为平原,人工
投入多(化肥、灌溉、机具等),科技水平高,单产高,亩产值高,
土地利用率高(R=100-300)盛行多熟制或间套作。
•
• 2.按种植业方向划分
• 主粮型
• 离城市较远,工业不发达,农业比重高,人均耕地稍多,一般为平原或低 丘,土壤适于粮作,有一定投入,旱作或灌溉农业。农民收入不丰,自给或 有部分商品。
• 粮经型
• 除粮食外,经济作物较多,为棉、麻、桑、油料、糖料、蔬菜、果品等。 适于粮食基本能自给而自然条件与市场等较宜发展经济作物的地方。投入多, 积蓄多,商品率高,农民收入较多。种植经济作物有一定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