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教师的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确实,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学习数学,更多的应该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导入新课,挖掘生活素材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法则、定律、应用题、几何图形等,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
教师应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背景中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寻找数学原型。
首先,教师要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因为在每个家庭都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
如家中物体的形状、数量、房子的面积大小,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都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
其次,关注学校中的学生生活。
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校园里的数学素材。
如教室大小,讲台、门
窗、黑板的形状,座位的排列,操场的大小、周长等等,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数学问题。
如果把这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再次,挖掘社会中的学生生活。
如:春游活动的行程、买东西的价格等,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引进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导入新课,引出数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图,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西湖、灵隐、六和塔三大著名景点,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思考对应的角和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这样设计,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关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
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若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比赛,其赛况必然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便可选用中国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便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四、组织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来
组织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便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一个活动,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同图案设计活动:有的学生自然会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辅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的是扎眼……,不同的学生将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图案,彼此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实践化:
课后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
传统的课后作业是将数学问题在作业本上通过计算得出。
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种新颖的课后作业,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此类作业,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态度去观察事物,解释事物,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减轻了学
生的数学恐惧症,培养学生强烈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如何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案。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每人设计一个测量方案,之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全班介绍几种典型方案。
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让学生想到连老师都不曾想到的问题。
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纪和现有知识结构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应考虑以下几点:有利于观察与实践;有利于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有利于选择与判断有效数据;有利于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