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李尔王》文本的多重解读——以精神分析和神话原型为例

对《李尔王》文本的多重解读——以精神分析和神话原型为例

“唉,你这样赤身裸体,受风雨的吹淋,还是死了的好。难道人不过是 这样一个东西吗?...人类在草昧的时代,不过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 赤裸的两脚动物。脱下来,脱下来,你们这些身外之物!来,松开你的 纽扣(扯去衣服)。(第三幕第四场)
葛罗斯特:啊!让我吻一吻那只手! 李尔:让我先把它揩干净;上面有一股腐臭的人气。(第四幕第六场)
3.1 神话原型批评(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主要观点:将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注重文学意象与神话 原型之间的紧密联系。
代表人物: C. G. 荣格:“自主情节”,作品创作过程不完全受作者知觉主体控制,
任何作品均能在古老神话和传说中找到其原型。 弗莱:《批评的剖析》,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
《李尔王》中考狄利亚与李尔的重聚可认为是国家秩序的回归,也是仁爱和 宽恕对憎恨和积怨的完胜,它表现的是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对立,式微的中世 纪等级制与逐渐崛起的实用物质主义之间的对立,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则 是伦理与经验之间的对立。
人类生命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持;同时,在每一关键时刻, 经验都是与伦理相冲突的。邪恶的角色最终都遭到了报应,然而一条狗、一 匹马、一只老鼠可以活着,考狄利娅却死了。
女儿们相处时是不完全且缺乏理性的。 他固执、刚愎自用,在他恣肆狭隘的父爱中期待考狄利娅会比她的姐
姐们更热烈地表达对他的爱,当期待落空时,他展现出偏激、暴力、 顽固的一面:
“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 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第一幕,第一场)
Here I disclaim all my paternal care, / Propinquity and property of blood, / And as a stranger to my heart and me / Hold thee, from this, for ever.
葛罗斯特跳崖前发表了一通宏论,结果却只是扑跌在几英寸外的平地上。
具有荒诞色彩的幽默最终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荒谬的,没有目的的宇宙。 返回
Page 14
5 参考文献
杨志. 出离愤怒的莎士比亚[J]. 书城, 2014(1):95-102. 崔艳. 人文主义者的悲歌——从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理论浅议《李尔王》[J].
与原作不同的是,《李尔王》改变了考狄利亚继承王位的喜剧结尾,延续了 莎士比亚“死亡第五幕”的传统,剧中主要角色李尔、考狄利亚、高纳里尔、 里根、葛罗斯特伯爵、康华尔、奥斯瓦德均死亡。
通过善与恶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故事最终结局与“灰姑娘”神话原型的 相背离,莎士比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的悲剧性命运,人的有限性和人文主义的非 终极性,而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也正是《李尔王》的深层意义所在。
1. 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丈夫奥本尼公爵(The Duke of Albany) 2. 二女儿里根(Regan)和丈夫康华尔公爵(The Duke of Cornwall) 3. 小女儿考狄利亚(Cordelia) 追求者一法兰西国王(King of France), 追求者二勃艮第公爵(Burgundy)
对《李尔王》文本的多重解读
——以精神分析和神话原型为例
H
2016-11-02
目录 CONTENT
1/ 《李尔王》人物及剧情简介 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3/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4/ 参考文献
Page 2
1.1 《李尔王》人物角色简介
李尔(King Lear) →家庭:
由固执引发的怒火夺去了他赖以强加自我身份的外在条件,他变得孤 独、疯癫、无依无靠,直到经历磨难的洗礼后,觉醒自我意识,逐渐 “复明”,从冲动、不辨是非转变为理智、清醒,附有极强感染力。
Page 5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幻觉破灭后,李尔面对真实世界,疯狂进一步加深:
“这里有谁认识我吗? 这不是李尔。是李尔在走路吗? 在说话吗? 他的 眼睛呢? 他的知觉迷乱了吗? 他的神志麻木了吗? 嘿! 他醒着吗? 没有 的事。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 (第一幕第四场)
替罪羊原型:隐晦地表现了宗教上的活人祭仪:李尔代表了替罪羊,他被孤 立、追逐、最终被消灭。
《李尔王》中的恶不能通过肯定正面的价值就可以克服,“生命力”尽管残酷可 怕,却可以使自然秩序得以重建,使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得以恢复。
暴风雨原型:意味着净化和赎罪。随着人的世界的崩溃,自然的意象,例如 闪电、雷鸣、风雨、动物、植物等,纷纷出现,并在第三、第四幕中达到高 潮,借此来表现处于疯狂中的李尔的精神状况。
Page 7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李尔王》的内在意义便是李尔选择和接受死亡的必然性。 → 那么谁是“李尔的影子”?
被挖掉眼珠的葛罗斯特——李尔王因疯而智,葛罗斯特因瞎而明。 他悔恨:“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
仆。”I have no way, and therefore want no eyes; / I stumbled when I saw: full oft 'tis seen,(第四幕,第一场) 视觉来自内心,眼睛折射出的外部世界常有失真与隐瞒,它所看到的应
1. 神话和仪式 2. 隐喻思维和“神话模式” 3. 原型和原型批评
Page 10
3.2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李尔王》的故事情节取材于民间故事《盐一样的爱》(Love Like Salt), 最经典的是开场“考验真爱”的那幕戏,原作中,被问及对父亲的爱时,女主 人公不愿仿照自己的两个姐姐甜言蜜语,她剖白:像爱着盐一般爱着自己的 父亲,并由此遭到放逐,其可视为考狄俐娅的原型。
伦理和经验之间的冲突“没有妥协的可能,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两极之间的 张力造成了其他各种对立,这种种对立都围绕着李尔世界的一个关键问题: 人如何去忍受自己的存在”。
莎士比亚有意识地包容了“悲观”和“乐观”两种对立的阐释的可能性,因 此,只从一个角度去理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 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第三幕第二场)
Blow, winds, and crack your cheeks! rage! blow! / You cataracts and hurricanoes, spout / Till you have drench'd our steeples, drown'd the cocks!
Page 8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弄人(fool)是谁? 蜡烛熄了,我们眼前只有一片黑暗。(第一幕第四场)
他了悟人情世故,卑贱的生存教给他生存的冷酷,自始至终,他都在嘲 讽李尔王,可他的嘲讽是理性的,也是冷酷的,不留情面的,李尔王变 疯,他是催化剂。
在傻子那里,除了考狄利娅,没什么不能被亵渎、被贬低、被解构。人 类的道德、秩序与价值,统统在其讽刺攻击之列。
1.2 《李尔王》故事剧情简介
线一: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 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 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 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 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三段台词,意思是递进的:在第一段台词中,李尔王神智恍惚,困惑 “我是谁”;到了第二段,他厌弃了自己的“正常人”身份,向不正 常的“边缘人”跌落;到了第三段,则对人类本身产生了彻彻底底的 厌恶,觉得“腐臭”,向“非人”跌落了。
Page 6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疯狂意象:在一个表面上充满混乱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秩序和正义,李 尔在逐渐变疯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上的拯救,看到和认识到了自己以 前神志清明时不曾认识到的事物,这使他的想象力从理性的桎梏中解 放出来,直面现实世界中的苦难和恶。 为了认识这种本质的现实,需要放弃经验主义的看法,理解体现 于李尔、考狄利娅、弄人等人身上那种所谓的“愚蠢”,正是这 种“愚蠢”使他们摆脱了自私的本能,成为了真正有智慧的人。
撕衣意象:李尔王撕扯衣服的举动对文明世界赋予他社会身份与自我 认知的最后一点成分的粗暴拒绝。在精神和道德方面,李尔完成了从 盲目到最终觉醒的转变过程,实现了人性的圆满与升华。
他必将屈从于内心斗争的巨大痛苦与折磨。他急需一种安慰和肯定,然 而却得不到这种慰藉,于是在自我斗争的痛苦中,他渐渐看清楚了世界 的荒谬与不公正。
线二:
葛罗斯特的庶子爱德蒙为篡夺继承权,设计诽谤并嫁祸于同父异母的哥 哥爱德伽,后来他背叛自己的亲生父亲,陷入与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尼 尔和里根的三角恋中,并率兵大败考狄利亚的军队。
Page 4
返回
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李尔与女儿们的关系: 由于真正的母亲在剧中是缺席的,所以,作为父亲和国王,李尔在与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对人类普遍精神悲剧的清醒认识,经历了黑暗中世纪 后文艺复兴的人们着力追求自我解放,然而,寻觅美好价值的努力在伊丽莎 白时代总也无法如愿以偿——人沦为禽兽,国家和家庭的分崩离析——乐观 主义的、正义的努力是徒然的、艰辛的,往往收效甚微。
Page 11
3.2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李尔通过受难认识自我,通过考狄利娅所代表的基督的爱获得救赎。
G·威尔逊·奈特(1930)强调《李尔王》中荒诞的幽默,认为悲剧中的喜剧 因素造成的荒谬和不和谐是李尔的世界的中心主题。
李尔开场用王权换取了一片虚假的爱的表白,他对女儿们爱的估计是错误的,这 种不和谐的两重性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失常。
弄臣的怪诞色彩,他在最令人心碎的境遇之中也努力去发现其中潜在的幽默,向 我们展示出人类境遇的荒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