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知识能力立意的1.0版本,到21世纪初提出三维目标的2.0版本,这两年各个学科又相继提出学科素养的概念,并且对学科素养做出具体内容性规定,可以预见的是,以学科素养立意的新课程改革3.0版本即将全面起航。
然而何为素养?素养与学科配搭的提法是否科学?学科素养的内容性规定之间有怎样的逻辑?这需要进一步进行说明和阐释。
标签:“核心素养”;“历史人的素养”;逻辑关系
一、何为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今天各学科制定的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二、是”历史学科素养”还是“历史人的素养”?
需要说明,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称法完全是借用时下通常的表达。
对于素养这一概念,我们前文所言其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学科。
历史是一门学科,可以为培养人的素养服务,但本身不具备素养。
因此,“历史学科素养”概念含糊不清。
造成概念含混的原因是“历史学科”与“素养”之间连接的桥梁——“人”被省掉了。
在我看来,“历史学科素养”一词其实要表达两层关系,第一层历史学科作为一种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学习研究历史有其特有的方法;第二层,使用这些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人,经过学科的训练,会形成带有学科特点的一些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观念,这些统称“素养”。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一概念表述为“历史人”的素养。
这里需要明确,此“历史人”并非指历史中的人,而是说从事历史研究,从事历史教学或接受历史教育的人,它既包括接受正规历史教育的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也包括耳濡目染地接受各类历史教育的社会中的普通人。
因此本文使用了“历史人”的素养这样的自造概念。
三、对五大素养提法的困惑
现在看来,基于历史学科的人的五种素养的理论的建构阶段已经基本完成。
但從理论转变为课堂实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所谓核心应该是一个还是可以有多个?如果核心应该是一个,那么五大“核心素养”的提法在逻辑上是不是有问题?第二,五大素养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素养,两个字拆开来通俗地讲就是平素的养成。
它是平时养成的各种习惯、思维方式和气质的统一体。
人的素养是无形的,浑然一体,因此素养是否可以被分割、是否可以被分等级量化就成为问题。
即便理论上可以,实践上也很难。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乐于助人是人的一种素养,我们不会把扶老人过马路的人定为一级,而把背老人过马路的人定为二级。
显然这种分级过于简单、程式化,过分关注数据和外在的表现,使得对素养的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科学”,但具体落实过程会困难重重。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分层会极大地束缚考试测量组织者的手脚。
因为,一道题目,很难说清考查的是史料实证意识还是时空意识。
学生的答题也很难区分哪句属于历史理解,哪句属于历史解释。
因为,本身这些概念就有重叠交织的部分。
退一步讲,即便素养可以被分割成不同方面,现在看到的历史人的五种素养之间又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如果说是并列关系,显然,家国情怀包含在历史解释中,时空观念又是通过史料实证建立的。
如果说是递进关系,唯物史观又统领一切,史料实证应该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是其他历史素养的起点。
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都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又都受唯物史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科素养是立足于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战略之上学科教学提出的新概念,在使用和理解上都存在一些歧义和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做好科学的界定,是我们顺利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
这项工作还需要各位专家同仁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