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作用机制和酶调节

酶作用机制和酶调节

广义酸-碱催化是指通过质子酸提供部分质子,或是通 过质子碱接受部分质子的作用,达到降低反应活化能 的过程。
酶活性部位上的某些基团可以作为良好的质子供体或 受体对底物进行酸碱催化。
His 残基的咪唑基是酶的酸碱催化作用中最活泼的一个 催化功能团。
酸碱催化
+
-COOH3,,
-N -SHH,
+
OHHN NH
(4)酶的活性部位是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
(5)底物通过次级键较弱的力结合到酶上。
(6)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或可运动性。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酶分子中促使底 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 称为催化部位。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位 和催化部位总称为酶的 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 一性,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 化反应的性质。
胰凝乳蛋白酶
牛的胰蛋白酶
(二)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二.酶催化反应的独特性质
(1)酶反应可分成两类,一类反应仅仅涉及到 电子的转移,这类反应的速率或转换数在108
s-1数量级;另一类反应涉及到电子和质子两者或 其他基团的转移,它们的速率在103 s-1 。
某些辅酶,如焦磷酸硫胺素和磷酸吡哆醛等也 可以参与共价催化作用。
共价催化
(5)离子催化
酶的催化实例—溶菌酶
溶菌酶的活性中心
*谷氨酸35和天 冬氨酸52是催化 基团;
*色氨酸62和63、 天冬氨酸101和色 氨酸108是结合基 团;
*A~F为底物多糖 链的糖基,位于 酶的活性中心形 成的裂隙中。
定向效应
(2)“张力”和“形变”
底物与酶结合诱导酶的分子构象变化, 变化的酶分子又使底物分子的敏感键产 生“张力”甚至“形变” ,从而促使酶 -底物中间产物进入过渡态。
诱导契合
(3)酸碱催化
酸-碱催化可分为狭义的酸-碱催化和广义的酸-碱催化。 酶参与的酸-碱催化反应一般都是广义的酸-碱催化方 式。
(一)酶的活性部位的特点
(1)活性部位在酶分子的总体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通 常只占整个酶分子体积的1%-2%。
(2)酶的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实体。酶的活性取决于活 性中心的构象。
(3)酶的活性部位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正好互补,而是 在酶和底物结合的过程中,底物分子或酶分子,有时 是两者的构象同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后才互补的,这 是催化基团的位置也正好在所催化底物键断裂和即将 生成键的适当位置。
或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酶的活性部位
与催化作用相关的结构特点
• 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起催化 反应的空间局限(部位)。
• 结合部位(Binding site):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或区域一般称为结合部位。
(2)酶的催化作用是由氨基酸侧链上的功能基 团和辅酶为媒介。
(3)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范围通常是狭小的。
(4)与底物相比,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通 常只比底物稍大一些。
(5)酶除了具有进行催化反应所必需的活性基 团外,还有别的特性。
三.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
• 多元催化 (multielement catalysis) 酶促反 应通常是几个基元反应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 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等。 表面 效应 (surface effect) 酶的活性中心形成疏水 性口袋,防止水分子干扰酶与底物的结合。
胰核糖核酸酶A
胰核糖核酸酶A
胰核糖核酸酶 A
胰 核 糖 核 酸 酶
A
羧肽酶AΒιβλιοθήκη 丝氨酸蛋白酶族消化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
•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是一组 密切相关的水解酶类,它们的作用是水解肽链。
• 在胰脏内合成的是它们没有活性的酶原,然后 被分泌到消化道,并且仅仅在使用前被活化。 这3种酶各有分工,每种酶在不同类型氨基酸 侧链相邻的肽键处水解蛋白质链。
-CO - O..2 ,, ---S N,H O- :N NH
广义酸基团 (质子供体)
广义碱基团 (质子受体)
(4)共价催化
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形成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过 渡产物,使反应活化能降低,从而提高反应速 度的过程,称为共价催化。
酶中参与共价催化的基团主要包括 His 的咪唑 基,Cys 的巯基,Asp 的羧基,Ser 的羟基等。
(1)临近定向效应
在酶促反应中,底物分子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一方 面底物在酶活性中心的有效浓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 由于活性中心的立体结构和相关基团的诱导和定向作 用,使底物分子中参与反应的基团相互接近,并被严 格定向定位,使酶促反应具有高效率和专一性特点。
邻近效应 (proximity effect)与定向排列 (orientation
arrange )
邻近指底物汇聚于酶的活性中心,使
酶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高于其它处,定向则指底物的
敏感化学键与酶的催化基团正好对准,使反应加速进
行。
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
• 定向效应包括 1)反应物的反应基团之间(双底物反应基
团邻近) 2)酶的催化基团和底物反应基团之间 • 活性中心内定向使反应变成分子内反应
一.酶的活性部位(active site)
• 存在于酶分子表面的具有结合和催化底物形成产物的 空间区域
• 活性中心=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 必须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必须基团
(维持活性中心存在的基团) •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 •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总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溶菌酶
溶 菌 酶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
葡萄糖残基结合于酶D位使葡萄糖基由椅式转为高级量维持的半椅式活化态 D位葡萄糖基环上氧原子未成键电子对向C1转移形成双键 C1-O间电子对转移至O成O-,O-接受Glu35羧基之H,C1-O断裂,释放第一个产 物R-OH C1因电子丢失呈正电状态,Asp52电离的O-维持C1的正电过渡态 因Glu35之OH间电子对转移至O,Glu35之O呈负电(未成键电子对) Glu35-O-攻击H2O之H形成-OH,促使水电离产生OH葡萄糖C1+与OH-结合恢复低能量维持的稳定葡萄糖椅式构象并释放第二个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