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带答案)(3)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带答案)(3)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20.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21年C.581年D.589年
24.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C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说的是隋文帝在南北朝后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C符合题意。题意是说隋文帝实现统一,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因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暴政,A排除;西晋、隋朝在中外交往中没有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BC排除。故选择D。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14.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
15.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列哪一个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繁荣景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像“鉴真像”结合所学知识,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C符合题意;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玄奘,A不符合题意;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天,B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与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指的是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杜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B符合题意;A项出自出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友人的诗句,排除;C项是宋朝时期苏轼的词,排除;D项是宋朝时期辛弃疾的词,排除。故选B。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12.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句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大江东去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7.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8.“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秧马
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张骞B.郑和C.玄奘D.鉴真
9.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B.饮水
C.运输D.泄洪
10.“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下列文物能支撑该观点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
5.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西行取经,就可以判断出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联系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时期通西域,B项是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D项是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7世纪时中印交往的史实。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不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A.李白 白居易
B.李白 杜甫
C.杜甫 白居易
D.李白 吴道子
25.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A.大运河的开凿B.黄巢大起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