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2)一、学科简介内蒙古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
1980年学校恢复教育系后在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了心理学系列课程,标志着心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真正开始。
经过数年本科层次的积累和建设,1985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我校的心理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主要研究领域有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心理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个性心理与教育研究等。
目前心理学科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配置了眼动仪、ERP、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心理学文献中心的图书资料齐全,是我国西北部和民族地区心理科学研究与应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批判创新和拼搏进取精神、能够担负起心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及社会服务任务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熟练地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心理学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能对其做出科学批评和质疑;有研究学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应用心理学领域实际工作。
三、专业与方向(一)基础心理学1.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心理科学体系的相关时代背景及其原假设、元假设、元问题、元思维、元方法等,心理学体系内基本理论的具体演化规律,心理学体系分支学科间相互作用以及具体心理学体系在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心理学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等。
2.心理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该方向围绕着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心理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言语与语言研究、意识研究、智力与智慧研究、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研究、自我与人格研究,及当代各阶层的社会心理活动研究、社会问题的心理研究等。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学科教育心理学该方向以数学、语文和科学等具体学科学习中的认知结构转变及有效教学心理组织研究为主,研究领域有学习方式、学习层次、学习策略与学生学科认知结构变化,以及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心理特征及其互动心理特征,不同问题结构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及认知结构转化。
2.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该方向以揭示儿童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为主要任务,研究领域有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心理机制、儿童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心理结构、儿童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心理结构的行为活动效果。
(三)应用心理学1.心理教育与训练该方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是以心理品质的提高改善为目的能动性心理研究,主要研究心理品质提升和改善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活动基础,人类意识和行为优化的规律、原则、特点及方法与技术。
2.个性心理与创造教育该方向主要侧重于如何在尊重个性和创造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育,主要研究个性心理的优化与完善的社会活动机制、个性和创造的心理机制与教育心理机制,及发展与完善个性心理和创造心理的途径、原则、方法及教育模式。
3.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该方向以跨文化心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民族教育心理基本问题、民族心理特点。
四、学习年限1.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
2.博士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的,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延长期限内学习,不享受任何奖学金待遇。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一)学位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24,其中公共类为7学分,专业类为15学分,学术报告和科研论文环节为2学分,每个学分为18课时。
补修课程没有学分。
(二)课程说明1.元心理学本课程从科学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技术学角度来把握心理科学的发生发展历程,分析心理学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思维发展历程,继而锻炼提出心理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本课程是形成心理科学根本认识,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建立理论观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形成敏锐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交叉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可以结合毕业研究课题来学习。
2.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本课程是从心理学、哲学、生理学、文化学、社会学、行为学、神学角度来探究心理的本质及心理研究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的实体本质、关系本质,也可以在方法论层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具体的心理研究方法;更加明晰具体研究方法适用条件和领域及适用程序。
本课程是形成心理研究的多层次、多维度、整体辩证的心理研究方法论及科学有效地运用研究方法能力的核心途径。
3.心理学体系与发展本课程从心理科学发展的科学和社会历史出发,对每一心理学理论体系关心的主题、发展脉络及该体系的原假设、元假设及具体心理假设进行分析,并在介绍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和科学层面对其比较和分类、评价,从而更加明确心理研究体系的发展脉络及整体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和研究本课程,学生既可以全面地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又可以锻炼心理学基本理论能力及前瞻性思考能力。
4.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内容以某研究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主,每个方向至少要选修3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应与博士学位论文方向一致。
5.学术报告及科研工作目的是开阔其研究视野,锻炼实际研究能力,可不限期进行。
博士生须参加涉及学科前沿动态的学术报告8次,博士生本人须做1次公开的研究报告;在培养中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理工科博士生提交中期论文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其中1篇为综述,另2篇为研究论文;文科博士生提交中期论文4篇(每篇字数不少于4000字),其中1篇为综述,另3篇为研究论文。
六、科学研究1.在学期间须在北京大学中文专业性核心期刊发表实证研究论文2篇,或在SCI、SSCI、E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方可申请学位;2.在学期间每年3月份应做一次研究报告。
4.在学期间应参加一次以上的国际或国内专业学术会议。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1.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博士研究生须参加必要的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八、学业考核1.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分数在75分以上才有资格申请学位。
2.学位专业基础课以论文方式考察,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考察为良以上方有资格申请学位。
3.公开学术报告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考查为中以上有资格申请学位。
4.开题报告采用考查方式进行,分为达标和不达标,开题报告须有专家5人参加,四票通过为达标。
4.考试课程未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一是随下年级参加正常补考,二是参加毕业补考。
公共学位课程由研究生学院组织考试,其它类课程由各院系组织,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如未通过以论文方式考查的课程,须进一步研究撰写相应的报告直至达到要求。
九、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有前沿性,且有重要理论或现实意义。
2.对前人有关研究成果有充分了解,资料丰富,且有恰当分析.3.观点明确、正确,结构合理,研究方法科学,论证充分,结论可靠。
4.论文观点、结论、方法使用上有创新。
5.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十、阅读书目附表: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2)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系统的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博士学位获得者可在科研、教学单位担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的骨干,也可胜任科技决策及管理工作。
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三、课程设置及学分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2.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见附表3.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一般需2-3年。
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2个学分。
博士研究生(指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者),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3-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申请博士学位前除公共学位课外必须取得不少于11个学分(其中博士学位课程不低于9个学分)。
四、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不少于20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大学本专科教学经历的可免除教学实践。
系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实践的内容,并对其成绩进行考核。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
五、科研能力1.应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熟悉相关文献;2.在学期间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在学校认可的期刊上发表(或接受发表)至少一篇论文。
六、前沿讲座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参加两次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需做一次学术报告(不计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至少需做两次学术报告(不计开题报告)。
七、学位论文及相关要求论文选题应有学术价值,论文要求有新资料、新观点和新思想,在某个方面做出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论文主体部分可视不同题目具体决定章节安排,要求结构合理,史料详实,语言通畅,论证充分,结论公允,参考文献规范。
研究生在撰写博士论文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和方案论证,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课题实施方案、研究的创新点、预期的进程等,并在学位点内进行报告,经导师和开题报告评审组组长签字通过。
学位论文的其它具体要求参照研究生处有关规定。
八、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广泛阅读科技史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基本文献,积极追踪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