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 (2)

第三章_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 (2)

适合于中长途大宗货物运输,海运,国际货物 运输。矿产品和基本散装商品、化工制品、服 装、某些农产品等 适合于中长途及贵重货物运输,保鲜货物运输。 轻薄短小的高价值物品以及邮件及贵重的鲜活 货物、抢险救灾物品等
水路
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廉,速度慢,连续性差, 能源消耗及土地占用都较少,环境污染小。
航空
速度极快,运输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货物 比较安全。 成本高,空气和噪声污染重。
2.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运输方式 技术经济特点
初始投资大,运输容量大,成本低廉,占用 的土地多,连续性强,可靠性好。基建投资较 大,运输范围受铁路线限制。
运输对象
适合于大宗货物、散件杂货等的中长途运输。 如采掘行业、重工业制造、农产品等
铁路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短途运输速度快,能源 适合于短途、零担运输,门到门的运输。中间 消耗大,成本高,空气污染严重,占用的土地 产品和轻工产品制造、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 多。容易受气候和道路条件的制约,准时性差, 配送等 货物安全性较低。
⑥ 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依靠科技进步
⑦ 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对某些产品进行适当加工,解决由于 本身形态及特性而很难实现运输的合理化的问题
三、储存 1. 储存的概念 些活动结束之后的物资进行存放,是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 活动,以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 不一定在仓库中也不一定是有储备的要素,而是在任何位置,也有 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 存货的目的是要以始终与最低的总成本相一致的最低限度的存货义 务来实现所期望的客户服务。
3.包装的合理化
① 合理设置包装方式 a. b. c. 第一考虑因素:装卸,重量,外形尺寸等要求 第二考虑因素:保管,强度要求 第三考虑因素:运输,严密厚实或轻便防震
② 合理选用包装材料与技术:成本与效用的效益背反问题,避免包装过 剩或包装不足 ③ 方便物流的回收利用,实现物流资源再循环 a. 采用通用包装外形
对停滞的物资及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
存货管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在满足对客户所承担的义务的同时实现
最大限度的流通量。
2. 储存合理化的概念
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前提:“必须有一定储量”,实现被储物的“时间效用” 不合理: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他储存劳动 实质: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前提下的尽量少的投入,也是 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① 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浪费 ② 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 的建设 ③ 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④ 尽量发展直达运输:提高运输速度,省去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 ⑤ 配载运输: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容量,合理安排装载的物 品及载运方式以求合理化,混合配载,是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的一 种有效方式
管道
运输能力大,占用土地少,成本低廉,连续输 送。货物零损耗,不污染环境。专业性强,灵 活性较差。
适合于长期稳定的流体、气体及浆化固体物运 输。石油、奖状煤炭、天然气等
各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排名: 按线路基建投资:海运、航空、河运、公路、铁路 按运具基建投资:铁路、海运、河运、公路、航空 按运载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⑧ 托运方式选择不当:对货主而言,整车和零担、直达和
中转等选择不当造成运力浪费及费用支出加大 ⑨ 超限运输:超过规定的长、宽、高和重,容易引起货损、 车损和路损及公路设施的破坏,造成事故
避免不合理运输需要考虑的因素:
① 运输距离:最基本因素,
② 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环节 ③ 运输工具:优势领域,按各自特点进行装卸运输作业 ④ 运输时间:对中个流通时间有决定性作用,加速运输工 具周转,充分发挥运力,资金周转,运输线路通过能力 ⑤ 运输费用:对货主企业和物流经营企业都是重要目标
装卸合理化的主要目标:节省时间、节约劳动力、降低装卸成本 ① 提高装卸搬运活性 装卸搬运活性的含义是指把物品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装卸搬运状态的 难易程度。如果很容易转变为下步的装卸搬运而不需要做过多装卸 搬运前的准备工作,则活性高;反之就是活性不高。为了区别活性 的不同程度,可用“活性指数”表示。 ② 防止无效装卸 无效装卸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的装卸次数
2.物流信息的特征 ① 信息量大、分布广 ② 动态性强、实时性高 ③ 种类多 ④ 趋于标准化 3.物流信息的作用


一类信息流(协调信息或计划信息流)先于物流的产生,控制物流 产生的时间、流动的大小和方向,引发、控制、调整物流
一类信息流(作业流)与物流同步产生,反映物流的状态
除了反映物品流动的各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控制物流的时间、方向、 大小和发展进程 总体目标:把物流涉及企业的各种具体活动综合起来,加强整体的 综合能力
二、运输
1. 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与物的空间位移,在物流活动 研究的范围,运输主要是对“物”的空间位移。 物流不但改变了物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的空间状态。 运输承担了物流活动中创造空间效用的主要任务,是改 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运输再配以搬运、配送等活动,
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
迫切需要制定标准的几个关键领域
① 订货周期:客户从订货到运货之间经历的时间
② 库存可用性:库存满足的百分比
③ 订货规模:客户要求准时制的小批量运送,足够的灵活 性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多种变化 ④ 订货便利性:是否易于接触并易于开展业务 ⑤ 运送频率:准时制转变的进一步表现—客户要求在具体
的时间内增加运送的频率。该绩效标准的基础依然是反
应的灵活性
⑥ 文档质量:发货单、运送记录以及其他客户往来联系文 书的错误率是多少?文档是否具有“用户友好界面” ⑦ 索赔程序:处理抱怨和索赔的速度有多快?是否有服务 挽救的程序? ⑧ 订单完成率:能圆满完成的订单的比例是多少? ⑨ 技术支持:提供给客户什么样的售后支持 ⑩ 订单状态信息:是否能够随时告知客户有关他们订单的 状态的信息?是否设有告知客户库存可用性或运送中的 潜在问题的程序
第二节 关键性物流活动
一、客户服务
1. 客户服务的概念
衡量物流系统为某种商品或服务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的好坏尺度, 包括从接受客户订单开始到商品送到客户手中为止而发生的所有服务 活动。
客户服务用一种或者几种方式来定义:
① 一项管理活动或职能,如订货处理、客户投诉处理等
② 特定参数懂得实际业务绩效,如在24小时内实现98%的订单送货率
3.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一)质量标志 保证被储存物品的质量(反映使用价值)。 (二)数量标志 储存要有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 (三)时间标志 储存还要寻求一个与数量有关的合理的储存时间。用周转速度指标反映 (四)结构标志 根据被储物品的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储存数量比例关系,尤其是相关 性很强的各种物资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分布标志 即不同地区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以此判断对当地需求的保障程度,也可以判断对 整个物流的影响。 (六)费用标志 仓租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资金占用利息支出等,都能从实际费用上判断 储存 的合理与否。
b. 梯级利用 c. 多用途、多功能的外形设计
六、装卸搬运 1.装卸的概念
把物品以人力或运用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从运输设备卸下。
2.装卸的类别 (一)装货卸货作业:装上或卸下 (二)搬运移送作业:短距离的移动,水平、垂直、斜行 (三)放置取出作业:
(四)配货作业:取出、分类整理、集中
3.装卸的合理化
保持客户的忠诚与持久的满意
其重要程度甚至高过产品的价格、质量及其他有
关的要素
3. 客户服务标准
最终唯一的标准就是与客户的期望百分百地吻合
客户所期望的服务与我们所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服务这两 者之间必须互相匹配,需要双方就服务标准进行协商
设定标准要涉及的客户服务要素 内部服务标准,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客户对我们设定的标 准 外部标准,由客户本身制定,需要进行客户调研和竞争 基准化研究,才能得出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服务的标准 定义
按运价:海运、河运、铁路、公路、航空
按速度: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按连续性: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按灵活性: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3.运输合理化
不合理运输表现:
① 空驶:空车无货载形式,不合理运输的最严重形式 ② 对流运输:“相向运输”或“交错运输”,同一种货物
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做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
四、物流信息
1.物流信息的概念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象、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信息四要素: 输入、转换、输出、反馈 根据物流的活动范围分为: ① 物流系统内部信息,是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 物流操作层信息,具体为运输信息、储存信息、物流加工信息、配送信息、 定价信息等。 ② 物流系统外部信息,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 息,主要包括用户物品运输、配送信息、社会可用运输资源信息、交通和地 理信息等。 物流信息的内容分为: ① 狭义物流信息: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 ② 广义物流信息: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 a) 商品交易信息 b) 市场信息
③ 企业整体经营理念或经营哲学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活动或绩效评价 尺度
2. 客户服务的构成因素:
交易前:为客户Biblioteka 务营造好的氛围。向客户提供关于客户服
务的书面陈述(订货后何时送到、退货和延期交货的处理程序、运
输方法等,使客户了解可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制定应急服务计 划;创建实施客户服务政策的组织机构;系统灵活性;技术服务等)
2.过大的包装装卸
3.无效物资的装卸 ③ 充分利用重力或消除重力影响,减少装卸的消耗
七、采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