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内容方面:《曹冲称象》是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文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浓厚。

后面三篇文章(《红马的故事》、《一封信》、《妈妈睡了》)的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2、语言表达特点:本组教材特点是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文章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和感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材位置1、人文主题的位置第三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曹冲称象》、《红马的故事》、《一封信》、《妈妈睡了》。

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要懂得爱爸爸、妈妈。

这组课文的主人公与二年级的学生同龄,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很有亲切感。

贴近儿童生活,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单元训练重点位置本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注重朗读训练。

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感悟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通过组词、朗读课文等形式巩固要认的字要写的字。

标点符号的初步学习与运用,也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学习目标:1、本单元要求会认61个生字。

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动脑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学习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前准备:教师:生字生词卡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六、学习时间:11课时4 曹冲称象(一)学材准备:1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理解称象的方法。

2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二)学情分析:1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称象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称象的过程。

2 学生认知起点分析:称象其实用的是量的守恒的原理,这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因此把这一课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而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策划:第一课时三标一次备课二次备课预设目标目标一:认识“曹、称”等15个生字。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能用“先,,然后,,再,,最后,,”说称象的过程。

目标三: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目标四:会写“底、柱”等9个字。

达成目标目标一:认识“曹、称”等15个生字。

环节一:自主阅读(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2)再指名读课文。

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

找出文中的人物。

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环节二: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环节三: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能用“先,,然后,,再,,最后,,”说称象的过程。

环节一: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

他的名字叫曹冲。

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环节二:理清脉络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一、课文细读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

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3.刚才,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环节三:拓展延伸: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目标三: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环节一:反思促学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3.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这就是这个小故事意义所在。

4. 课下大家可以上网或从课外书中了解更多有关三国及曹操、曹冲知识。

目标四:会写“底、柱”等9个字。

环节一:了解本课所学写生字并组词环节二:分解指导1、观察“柱、杆、称”的共同之处,指导书写2、观察“站、船”的共同之处,指导书写3、比较“岁、然”两字的异同,指导书写4、观察“底”字的结构特点,指导书写反馈目标练习题及检测题的设计A类: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

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B类: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A)曹操听了摇摇头。

(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四)板书设计:称象↙↘官员们曹冲造大秤象上船画线象上岸宰大象装石头齐线称石头↓↓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五)教后反思:5红马的故事(一)学材准备:1 教材分析:本课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语言极富儿童化,学生易于接受。

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

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2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二)学情分析:1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2 学生认知起点分析:本节课要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冒号的用法,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孩子们接受,如结合具体的句子来体会,可能容易些。

可以先让孩子们读课后练习三,让孩子们体会冒号的两种用法,然后自己在各写一句,让孩子们在实战中记住冒号的用法。

(三)学习策划:第一课时三标一次备课二次备课预设目标目标一: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其中待为多音字)。

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目标三: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目标四:会写“候、桌”等9个字。

达成目标目标一: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其中待为多音字)。

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环节一:激情导趣。

1 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2 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3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3、检查生字情况A 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 扩词。

含苞待放滑稽自由一片叶瓣一只苍蝇一头牛一匹马C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目标二: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环节一: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环节二: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出示句子:1 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2 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目标三: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环节一:师生交流。

1 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 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环节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环节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目标四:会写“候、桌”等9个字。

环节一: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环节二: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环节三: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相关主题